第十五章(2)
作者:
洛寒食 更新:2023-02-20 06:52 字数:3291
�往后的阁臣,索相的女婿,人可精明得很。他自然知道自己撸袖子上是干不过靳辅的,毕竟人家才是专业的呀,而且靳辅背后可站着明相呢!康熙二十年的时候靳辅约定的治河期限已到,但工期其实也拖后不少了。阿玛要拿靳辅问责,可明相出来力保,六部之中多有明相门下的,也推着靳辅继续办这差事。再说一时间大清也找不出河工上比靳辅还专业的能臣了。”
“你是说,这河工银两之争,背后其实还是明党与索党角力?”胤禛似乎明白了一些,党争自从明珠出任兵部尚书,力主撤藩有功之后达到首个高|潮,又在明珠、索额图相继出任大学士之后逐渐白热化。就是胤禛这种平时不怎么关注朝政的阿哥,也是知晓的。
苏勒点点头,“朝上每一次的交锋背后都有党争的影子。就是一开始没有关系的事儿,两边儿的人也都要贴上去。伊桑阿拿靳辅开刀,固然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也未尝没有明珠力顶靳辅,而索额图想在这个位子上换上自己人的缘故。不过,伊桑阿自己不懂治河,索党里也没什么人在这种实务上肯下功夫的。于是一个叫崔维雅的小官儿被伊桑阿找出来,充当马前卒。”
苏勒见胤禛感兴趣,于是讲得益发眉飞色舞:“这个崔维雅原来转任过浙江、河南几个县的县官儿,出过两本治河的书,并且对靳辅治河的方式很看不上。靳辅上的《治河八疏》,每一篇都是针对实际问题多处考察,得到第一手资料后写下的具体解决方案,可这个崔维雅,只看一县之地,纸上谈兵,也偏来指摘靳辅治河的法子不好,应该把靳辅换下来。”
“你不喜欢这个崔维雅?”大约苏勒的故事里喜好太过明显,胤禛实在忍不住打断询问道,“可若是崔维雅真有实才,靳辅确是庸手呢?孰是孰非,也得辩一辩才好吧?圣人也说,理不辩不明。”
苏勒摇头表示不敢苟同,“解决实际问题和著书立说不同,讲究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打个比方,山东、直隶种稻,一年一熟,江浙、四川种稻,一年二三熟。有个山东县令,种稻子极有心得,把心得写成书,想要推广到全国。上书参奏江浙、四川总督,说他们一年种三熟是不对的,我就一年种一次,产量最高。难道真的让这个山东县令来督江浙、四川农事么?”稼穑是国家大事,胤禛也曾了解过稻谷耕种,拿这个打比方,倒是让他很快明白了。
“天地万物瞬息万变,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水文甚至连杂草的种类都不同,每年的气候又有不一,《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那崔维雅只在两县之地做过县官儿,并无游历天下经历,管中窥豹,也就只能看见一个斑了。治河与稼穑虽然天差地别,可都是人与自然相争,自然万变,则治河之法万变,《治河八疏》每一疏都针对了具体地点的具体问题,非一概而论,崔维雅虽有著作,徒长了一副理论家的嘴脸,却说修建河堤应该处处都建十二丈。这不是胡闹呢么!”
胤禛也点头,“天地万物的确变化万千,每年雨水有多又少,气温有高有低,不然也就不用求个风调雨顺了。我倒是不知,治河也是这样的道理。”
“当然也是啦,你想,雨水有多寡,那河的水位就每年不一,河道上游有山石淤泥,冲刷下来河床垫高,水势向低,大河就会改道,里面的变化可多了,我没见过,也不太懂。不过靳辅和崔维雅两个,一个站在高处纵览全局,大河流经之省几乎都实地勘察过,一个就在河南和山东两县做过官儿,我当然会觉得靳辅强一些。”
胤禛显然被说服了,“那阿玛怎么做的?”
苏勒一囧,康熙的做法倒真和胤禛说的类似,不愧是父子俩。但这种事情能直说么?肯定要给便宜爹圆过去啊!表现出一副自己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