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拜访(2)
作者:古岩      更新:2023-05-08 04:05      字数:4075
�两件,宋神宗永裕陵,现存甪端一件。有翼神兽的造型,较直接的源自于波斯,但可远溯至希腊。翼翅,在此已不仅仅拘囿于飞行之功用,它更多的是象征了一种神圣性。翼翅与神兽相结合的有翼神兽,也便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为钟爱之物。据记载,头上一角者为麒麟,二角者为辟邪,无角者为天禄。实际上神兽的雕刻并非严格于此,宋之甪端概括了从南北朝到唐的诸多种神兽如麒麟、天禄、翼马等的多种特点而加以变化。它头如麒麟,独角,但上唇又特长,狮身,有翼,四爪,集中代表了宋代神兽石雕的特色,同时也为明清诸陵石雕的麒麟等所继承。史书中对甪端的记载,可知此兽有三种面貌。一为猪型;二为麒麟型;三为牛型。实则甪端为一种象征性兽类形象。有关于甪端之记载,始见于汉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有如下记载:“兽则麒麟、甪端。”可知古人之于甪端祥瑞之说,与此早已有之。缘何甪端之于历史会呈现如此地位呢?由其造型可知,甪端似麒麟而又非麒麟,且总体造型又多如猪、牛。在汉、唐煊赫的气势之下,是不会钟情于此类畜兽型祥瑞造型的,只有威猛的狮虎变形才能与汉唐盛世相匹配。且由书中记载也可知,早先人们大多注意的是甪端独角的实用性功能,将其多视为角弓之材料的来源。由此也可注意到,甪端于汉唐之时,多为实用而存,并未被加以神化。宋代是甪端彻底被发掘、神秘化的主要时期。其更多的祥瑞之意是于此时被加入的。也就在此时,这种原本也许较为真实的异域兽类,在加翅、卷唇后,被中国人改造利用了。但甪端在型制上的与天禄、辟邪的明显继承关系,又可看到历代人们在思想、工艺上的一脉相承。明清人向往于汉唐之时的恢宏大气,而不会眷顾与宋人的半壁江山,因而将甪端形象复归于麒麟,也便成了理所当然之事。甪端也由此结束了其在宋代的独特地位,完成了其在历史上的昙花一现后而得以功成身退。甪端,与历代的麒麟、辟邪、天禄、獬豸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嘉瑞体系。透过它们。可看到一个民族的永恒的精神追求,一个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古老民族的心理折射。汉族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历代匠师们高超的技艺,在它们身上也得到了极好的表现。“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之事。”——《宋书》是沟通神界与人间的桥梁。更加倾向于信使,可看做神兽界的赫尔墨斯。用异兽甪端牛之角制成的弓。《后汉书.鲜卑传》:“又禽兽异於中国者,野马、原羊、甪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

  九婴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出自《淮南子.本径训》。它是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故称九婴。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 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传说中的水火怪。亦用以喻邪恶凶残的人。《淮南子.本径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之地有凶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提到北方有一条大河,水深千丈,波浪汹涌。人称凶水。凶水中有一只九头怪物,名叫九婴。既能喷水,又能喷火。十日并出时,凶水也沸腾了,九婴嫌水中太热,就跳上岸来,见人就吃。吃的时候,必须有9样食品同时供它吃,因此成为后羿第3个斩杀目标。就是现在所传的八卦。后来仓颉氏因了他的方法,方才制造文字出来,所以伏羲八卦实在是中国文字的根源。但是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不止一个(河南淮宁县北一里。又上蔡县东三十里,都有伏羲八卦台),而最早的地方终究要算降生地方的成纪,所以成纪那边伏羲所画的八卦尤为文字根源的根源。那边画八卦的地方后人给他起了一座台,作为纪念。每逢下雪之后,那台下隐隐约约还有所画八卦的痕迹。精诚所结,日久通灵,遇到盛世,就成祥瑞,遇到乱世,就为灾患。所以那九婴就是坎、离二卦的精气所幻成的。坎卦四短画,一长画;离卦二短画,二长画,共总九画,所以是九个。因为伏羲氏幼时所画的,而且卦痕多不长,所以都是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