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因为此人出身寒门,更重要的是因为此人所做文章字迹漂亮,内容十分务实,言之有据很有可行性,如今看看这探花郎长相周正仪表堂堂,周身气质不像寒门出身反倒像是世家教导出来的孩子。
想到李承景和李固言所求之事晋元帝内心一动,“此次策试天下贡士选拔人才,得诸位栋梁是我大周之幸,朕心中有一疑问还需诸位为朕解惑,诸位不必拘礼,畅所欲言即可,若有不妥之处朕也不会怪罪。”
晋元帝话音刚落底下的众人尤其是新科进士的内心就提了起来,晋元帝这话明显是要当场出题考验,不少人心里既惶恐又期待。
害怕回答不出晋元帝的问题而在众人面前丢脸,但又想着若能在大周朝的最高权贵面前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得到圣上的另眼相看从而能够青云直上,众多进士好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抖擞的端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悄悄的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生怕听错了或是听漏了晋元帝的问题。
晋元帝看着众多进士意气风发的样子心下满意,微微点头道,“大周朝以农立国,近些年许多人不事农桑而去行商导致良田无人耕种,长此以往必会动摇国本,诸位进士可有良策?”
众多进士一听此言心中纷纷思索,晋元帝看着底下众人百态,眼中趣味越发浓重,金科状元郑寅出列率先说道,“回圣上,微臣以为应对商人加税,百姓不愿耕种而去行商,无非是为一个利字,只要让他们知道商人所得利益不如农桑之利,他们自然就会耕种良田。”
晋元帝并未对郑寅的回答表态是否满意,他直接点出王家和问道,“探花郎,你有什么想法?”
郑寅见晋元帝好似并不在意自己所言,本以为能得到夸奖的他没能管理好表情,脸上闪过一丝扭曲与窘迫,他不敢对晋元帝有怨言,只能把恨意放在了被点名的探花郎身上。
被点名的王家和虽然心里疑惑为什么晋元帝不问榜眼而直接询问自己,但他面色从容带着一丝崇敬回道,“回圣上的话,微臣以为若是朝廷以合适的价格赎买百姓手中的粮食,百姓应该非常愿意回去耕种良田。”
被忽略的榜眼赵宏博问道,“探花郎所说之言岂不是让朝廷与民争利?此种行为实在非大丈夫所为。”
郑寅在一旁默默补刀,“探花郎本就出身寒门,做事说话难免有些小家子气,还需要多历练历练!”
王家和见郑寅肆无忌惮的一杆子打死一群人,直接得罪了所以寒门子弟,心里顿时有一瞬间的无语,看对方也不是不明白语言艺术的人,如此有恃无恐无非是仗着世家出身。
董、郑、赵、庄四大家族是大周朝的老牌世家,四家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来这也是晋元帝不能直接收归世家权力的原因,如今世家与寒门两大派系的矛盾越渐激烈,表面的遮羞布都快被扯破了,不然郑寅也不会在文武百官面前如此有恃无恐的贬低寒门学子。
晋元帝温水煮青蛙,力图分化世家权力以达到将权力收归中央的目的,如今两个派系的矛盾多是由他推动的,想来他应该很乐意看见臣子之间有矛盾,若真是铁板一块异常团结,估计他就要头疼了。
想到这里王家和回道,“若是朝廷以合适的价格赎买百姓手中的粮食,百姓得到足够的利益自然愿意耕种,其实百姓不愿耕种而去行商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辛苦一年只能将粮食半价而买,谁都会心里不舒服,商人行事都是高下在口吻,贵贱无常,买贱与卖贵是商人最主要的挣钱手段,若是商人愿意以高于朝廷的价格赎买百姓手中的粮食,最终受益的都是百姓,这哪来的与民争利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