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琐事(2)
作者:一包黄果树      更新:2024-09-22 08:20      字数:3116
��。

  而且杨琏以村子为单位,组织百姓进行耕种,不再是一家一户独自耕种。农夫们集中耕种,提高了效率,耕牛也得到最好的利用,大批的田地被开发,杨琏走在田间,泥土已经被翻新,不再是大块大块的泥土。

  说起来,这样的办法一开始有百姓抵制,毕竟自家的田地都忙不过来,谁会有闲心去帮忙耕种别人家的田?杨琏找了一个都是灾民组成的村子,流民感谢杨琏的恩德,很是配合。原本只是抱着报恩的心思,想不到集中耕种之后,效率得到提升。

  有了一个村子做出榜样,其他村子十分羡慕,纷纷派人来取经,当听说是采用了官府的办法之后,主动到府衙请求官府组织。杨琏在卢多逊的帮助下,迅速组织起了灾民。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其他村子的耕种顺利了许多。

  十一月,天气已经凉了,田间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这是楚州百姓的救命粮。田间的事情告一段落,杨琏开始组织百姓修补边境上的城堡、烽火台,刘彦贞在的时候,楚州一带的烽火台布局十分合理,大水虽然冲垮不少,但根基还在,总比重建要强。

  人力固然充足,但石头需要开采,又是一个浩大工程,恐怕在大雪降临之前,都无法完工,杨琏与卢多逊、陈铁商议了半响,最后决定先修葺关键处的城堡、烽火台,达到预警的目的。

  杨琏一边忙着楚州政务,同时也在关心着汉国的情况,首先是李守贞那边,刘承祐派兵围剿,攻打潼关不下,将领换了好几个,始终拿潼关毫无办法。

  蜀国那边,也忙着出兵接应,三万大军已经出发,想来杨琏接到消息的时候,蜀国的军队已经赶到了汉中。蜀国之所以出兵那么慢,是因为国内同样存在党争,有人反对,有人支撑,沸沸扬扬闹了这么久,蜀国皇帝孟昶这才决定出兵,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机会。

  据说,正是因为对李守贞等人的战事不利,刘承祐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同意符彦卿的剿匪要求。他似乎在考虑,抽调东线的兵力西进。时间就这样过去,天气越来越冷,天寒地冻,海楚两州的建设也都停工,这样滴水成冰的天气里,想要施工,太困难了。

  刘承祐迟迟没有做出决定,让杨琏只得先进行楚州的建设,倒也是好事一件。杨琏除了待在楚州,便是在海州查看情况。海州靠近大海,海州城就在大海旁,海州城东面十几里外,便是郁洲,又称田横岛,此时并没有与大陆相连。

  杨琏去了海州城,在林仁肇的陪同下,特意去郁洲视察了一番,随着泥沙的堆积,如今的郁洲足有百里,上面已经有百姓居住,郁洲东面,还有零星几个小岛,最大的有十几里模样,百姓成为东西连岛。

  杨琏在郁洲呆了一日,对郁洲有了一定了解,郁洲四面环海,离海州又不远,彼此形成一个凹槽,是优良的港口。杨琏决定在这里建造码头,修建船坞,把这个想法与林仁肇说了,林仁肇面露难色。

  人力自然是不缺,可是缺乏资金,而且缺乏造船的技术人员,造一艘船需要大量的时间,木质选用,反复试水,最快也要大半年,并不是一日之功。而且,林仁肇觉得,在海州建造船坞码头,似乎得不偿失。在大唐南方,无论是广陵还是润州,乃至于海陵制置院,造船的成本都要比海州要低。

  杨琏却有自己的想法,广陵润州是有码头不假,金陵也有水师,但这并不妨碍杨琏兴建水师的想法。相比较而言,海州离辽国比较近,若是能从海路通商,杨琏就能从辽国得到大批的战马,从而弥补大唐不产战马的劣势。

  把这种想法与林仁肇说了,林仁肇想了想,便答应了,只是如今天冷,只能先筹划,修建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