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白花花的盐(2)
作者:一包黄果树      更新:2024-09-22 08:21      字数:4152
这些卤水就能再进入结晶池里,最多到下午,就能生产出白花花的食盐。

  天,如此多的盐,是何等巨大的财富?不用生产一年,只需要短短两三个月,生产出来的盐恐怕比整个两淮盐场的食盐都要多。林仁肇的喉结忍不住动了动,咽了一口口水。

  “仁肇,这里的事情就交给你了。这种制盐的办法务必要保密,灶户不得随意出入,违令者斩!”杨琏说着的时候,看见一名灶户脸色铁青,便有好言安慰,道:“只要认真做事,本节度亏不了他。一个月,除了必要的工钱,再多给他十斤盐。”

  十斤盐对于杨琏来说是九牛一毛,但对于用铁锅直接熬盐的灶户来说,却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而且是没日没夜的忙活着,柴薪用了不少,铁锅也熬穿了,一锅能弄个一斤盐已经是极限了。

  几名灶户千恩万谢,他们本来就是身份卑贱之人,杨琏如此对他们,让他们足以感恩。一名颇为机灵的灶户拿起了扫帚,卖力地扫了起来,集中在一处之后,又装在竹筐里,两人抬着一个竹筐,运送到附近的屋子,倒进了瓦缸里。

  杨琏准备的瓦缸根本不够用,大多数的盐巴都放在了一间扫干净的屋子里,地上铺上了席子,价值千金的盐就这样堆在里面,初步估计,至少有几千斤。

  杨琏见食盐顺利晒成,心中也颇为高兴,便请了林仁肇、陈铁等人吃饭,几名灶户也在其中,这让他们受宠若惊。酒席间,杨琏说出了想法,虽然这样的办法产量不低,但杨琏太过于缺钱,他希望林仁肇再想办法开辟出几个池子。

  而且郁洲一带,夏天其实很容易下雨,下雨的时候就不能晒盐,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阴天稍微好一些,但速度会慢一半左右。如此一来,夏日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不能生产,实际上产量和春秋应该差不多,冬日应该还要减半。所以算下来,产量也不算特别高。当然了,这是杨琏的想法。

  林仁肇看见白花花的盐也是怦然心动,丝绸可以不穿,金器银器可以不戴,但这盐却是要吃的,而且一日两餐,必不可少。盐的销量根本不愁。林仁肇甚至还有一个想法,把这些盐向汉国、契丹销售,赚取他们的钱财。

  杨琏也是这个想法,不过他绝对不会以物换物,而是要赚取实打实的钱币,可以的话换成金银最好不过。价格嘛,可是略低一些,迅速抢占市场,等到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盐不愁销路了之后,再逐步上调,也是可以的。

  事情定了下来,杨琏还抽空接见了海州的几名赫赫有名的商人。盐一向是官营的东西,和铁一样,被官府严格控制。这几名商人听说杨琏让他们运盐去汉国贩卖,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大喜。他们都看出这其中的商机。贩卖盐,可是暴利呀。

  杨琏表示,这些盐可以让他们经营,但只能卖去汉国以及契丹等地,绝对不能在大唐贩卖,这样的条件足够优厚,商人们点头答应着。有人怀疑节度使能不能拿出这么多盐,但当他们看见堆满了一屋子的盐之后,都张大了嘴巴,这是盐山啊,不,应该说都是钱,是钱山。

  杨琏在海州呆了十几日,主要处理了盐场和码头的事情,办妥了这两件大事,这才赶回楚州,临行前,他告诉林仁肇,可以他已经派人向南方购买大船来改装成为战舰,这样能极大的节约时间。

  林仁肇眼前一亮,他是旧闽国人,闽国就在海边,他自然知道造船不易,造战船更是不易,没有一两年,根本无法造出合适的船只。而如果购买大型的商船就能节约很多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支舰队。

  杨琏把海州的事情交给了林仁肇,带着陈铁等人返回楚州。到了楚州,又有消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