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专访(2)
作者:进退抉择      更新:2024-09-22 15:30      字数:5861
�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的电影,在今年上映后遭遇票房惨败,总票房只有100多万,在谈到票房成绩为何不理想时,提到影片的排片很差。

  林雨泉:没有任何导演希望自己的票房不好,出现这种情况的确难免令导演泄气,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觉得这其实是大环境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电影排片高,而有的排片低,原因很简单,因为排片高的影片上座率更高,影院这么排片是依据自律性市场本身而协调进行的。

  终归这是由观众来判断、选择的,难道连观众的选择也要加以否定吗?去影院观影是自由的,观众想看什么电影,这是观众的自由选择,别人无权干涉。而且于经营者而言能带来更高的收入,对于影院经营者而言,所有影片都是他运营的商品,换做任何一个运营影院的人都会这么做。

  凤凰网:但小成本影片,特别是小成本文艺片先天上便无法和大制作的商业片抗衡,这对它们来说不公平。

  林雨泉:那应该怎么做?

  凤凰网:很多导演有提到法国的文化政策对于文艺电影的支撑,奉行一种“文化例外”的理念,认为电影不仅仅是商品,它也是文化载体,对待电影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操作,而应该奉行另一套艺术的逻辑和标准,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法国对文艺电影出台了许多扶助政策。

  如今的法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艺术电影最发达的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大且经营最好的艺术院线,放映文艺片的银幕数已经占到全国的两成,不但放映文艺片,还涉足文艺片的发行工作。

  林雨泉:我理解他们的意思,但这是针对艺术电影,小成本的商业电影为什么没有院线放映,其实小成本电影中也不乏票房黑马,小成本电影也能拍的好看,院线经理们不是傻瓜,许多小成本的商业电影没有播放,说明它们肯定存在质量问题,如果你拍的好看,傻瓜才不放呢?这部分电影应该从自身寻找问题,而不是指责影院不给排片。

  再说文艺片,你提到的还是我前面讲的大环境的问题。法国是电影的发源国,拥有浓厚的艺术氛围,有着大量长期观看文艺片的观众,但国内的情况却完全不一样。国内如今没有这样的氛围,虽然有爱看文艺片的影迷一直在呼唤,但这样的影迷相较主流观众实际很少很少。

  对于影院来说,的确有责任让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但影院作为经营者还需要养活自己。一家处在繁华地段的大影院仅租金一年就要几百万,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摒弃能带来更多票房的商业大片,选择放映受众群较窄的文艺片?这个世界很现实,也很残酷,院线为了生存,不得不什么赚钱放什么,在生存面前,院线对电影的艺术情怀早已不再。

  至于建立艺术院线,目前国内连让多数人养成走进电影院观影的习惯都没有做到。在许多三、四线城市,许多商业大片的上座率都极不理想,建立艺术院线实在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顶多是在少数几个一线大城市聚集了一小部分受众,而且会少的可怜,即便这样估计也很难维持一家艺术院线的经营,更重要的是只建立几家艺术影院有意义吗?没有意义,文艺片面临的困境根本上还是没有得以解决,还是不能像商业片那样仅仅通过票房回收成本。

  另外,还有一个建立艺术院线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供片,在我看来,尽管我国每年生产的电影众多,但其中算得上真正文艺片的却不多。而称得上好文艺片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的许多文艺片导演甚至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这如何支撑一条艺术院线的正常运营,必须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才行,但这一点显然不合现实,国内所有进入院线发行的海外电影都需要通过中影的审批。每年的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