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未来(2)
作者:
效颦 更新:2024-09-23 03:11 字数:3286
�的事情——墨玉做这件事之前。并没有和他商议。而他也没有反对。当时他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的选择……
如今张滦不在眼前,又能日后考察,林如海还是能将之暂时放下的。
而且听黛玉对墨玉说的话,前后对比一番,饶是林如海,也不由得有些莫名的惊恐。怪力乱神的事情。他早就知道这世上存在了。可墨玉这边……搞不好说出他之前从没想过的东西来!
尤其是……
黛玉瞅瞅一边的座晷——这东西在林家当然不可能没有——提议道,“要么还是先传了晚膳来,你们父子慢慢说?青玉也恰好留下来做个证见,我也好好旁听一回。”
——这么说来,真的有很多话要说!
林如海瞬间懂了这一点。
&
结果。这一个晚上,林如海都没有再想起女儿的婚事来。
对于任何一个儒生,但凡不是那等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或者只把儒家经典当做权势富贵的敲门砖的,心中都有那么几个永恒的疑问——
数百年的朝代轮回,到底该如何摆脱?
君权与相权,帝位与朝堂之间,该如何平衡?
天子垂拱而治,是儒家治世的理想状态。但是,但凡是一个稍稍有那么一点脑子的儒生都很清楚,没有哪个天子,愿意垂拱而治!
哪怕是最贤明的君王,也只是从谏如流,而绝不会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
而且正如黛玉之前所说,这史上哪有不经国难而有开国胸怀的君王?至于那些宫廷权争,只会让皇帝的心胸更为狭隘而已。而拘束在一京之内,又哪里谈得上胸怀天下?
太多的无解问题。
对林如海这个宦海浮沉数十年,但依然有治学之心的儒者来说,不是不想解开这些困惑,而是无力解开。也只能尽力做到前人所说的最好。但现在,墨玉提出了一个很简单,但千百年来,儒生都无法想到的答案——
不要皇帝!
“治国只要有内阁为枢纽就可以了。”墨玉是这么说的。
如果是以往,墨玉说出此等无君之言,林如海好说也得把他赶出家门。
但现在,他的话却建立在另外的一段历史上,这就令他无法反驳。墨玉并不能将那段历史说得十分细致,然而,即使只是短短的介绍,林如海也能感觉到其中的真实与厚重——那不是墨玉能编得出来的!
在墨玉的口中,那与大楚十分相近的大明,在皇帝不管事的情形下,政务运转流畅,战争持续胜利。却毁在最后一个皇帝在位时。连绵不断的天灾与皇帝的勤政。
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可林如海知道,那确实可能发生!
而墨玉在之后讲述的历史,就更让人不寒而栗——取明朝而代之的“清”。是异族的统治者,用屠杀的方式,征服了中原。
这本来并不可怕。
五胡乱华时,华夏之民甚至被视作“两脚羊”,作为食物被驱赶;而元蒙侵占中原时,将汉人视作四等民,时时想着杀光。
若是一般如此,虽汉民必然受几年数十年的苦难屈辱,江山却必然光复。然而,这“清”显然接受了前人的教训。没有五胡的无知,也没有元蒙的狂妄,这个小族选择了在大乱之后,反抗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