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2)
作者:何常在      更新:2024-09-24 04:47      字数:4086
��有栏杆。

  站在土丘之上,极目四望,整个真定城尽收眼底。远处的府尊和隔河相对的县衙,东城的城门和北城的城门,以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大佛寺。

  夏祥一时感慨万千,朗声说道:“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为人处事,当如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吹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竹倾斜。风无常势,水无常形,云无常态,人无常性,以万变应不变,此谓圣人之道也。儒家道家和法家,虽然对世间万事万物看法大有不同,但在一点上的看法却是惊人的相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郑好点头赞道:“本官虽不赞同夏县尊所说为人当如风的说法,却是认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

  “夏郎君,既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今日郊游,想必也是为了百姓的疾苦?”曹姝璃冰雪聪明,从夏祥的诗句以及言语中听出了夏祥明是郊游实则还是在谋划什么事情,是以有意主动提出,好让夏祥顺势而为。

  夏祥侧身一看,见曹姝璃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由心思大动:“曹娘子当真聪明,我身为县尊,无时无刻不心系百姓疾苦。人是郊游,心却在流离失所的百姓身上,你看……”

  众人顺着夏祥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名佝偻的老人领着一个三四岁的孩童,正在荒芜一片的田地中寻找食物。此处并没有种植庄稼,杂草丛生,能有什么食物可供食用?无非是鸟儿掉落的麦粒或是难以下咽的野果。

  老人满头白发,至少六旬有余,干瘦无力。三四岁的孩童也是瘦弱无比,没有同龄儿童应有的欢快,有气无力地跟在老人身后,不停地低头寻找什么。

  “若是这一大片盐地都可以变成良田,该有多好。”夏祥眼中微有泪光闪动,一老一少,一个应当安养天年,一个正值花样年华,却食不果腹,还在为了吃饱肚子而挣扎,他身为父母官,一县之尊,怎能心安?

  “这有什么,等下我拿出十两银子送与老人和孩子,管叫他们以后衣食无忧,总比我们在此只知空悲切好上许多。”曹殊隽从怀拿出一锭银子,就要下去。

  “不要急。”夏祥拦住了曹殊隽,指向了远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能管得了一老一少,能管得少成千上万个一老一少?”

  远处有一大片茅屋,依稀可见有许多人进进出出,粗略估算之下,少说也有上千人之多。曹殊隽停下了脚步,收回了银子,嘿嘿一笑:“即使是好景常在,怕是也养不起这么多人。不过话又说回来,官府的事情本该由官府解决,不应该由民间人士出钱出力,对吧夏县尊?”

  夏祥敲了曹殊隽的脑袋一下:“让你拿十两银子,你十分乐意。让你拿十万两银子,你就肉疼了不是?如此心量,怎能普渡众生,怎能白日飞升?”

  “我不是肉疼,而是压根就没有十万两银子。”曹殊隽很不服气地翻了翻白眼,“别拿我说事,你家连娘子富可敌国,十万两银子对她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为何不让她拿钱出来?”

  一阵秋风吹来,猛然刮起几处茅屋屋顶上的茅草,顿时引来数人大呼小叫,争相追赶被风吹走的茅草。最终没能追上,茅草被风刮到了极远处,不见了踪影。追赶的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连若涵自小锦衣玉食,何曾见过如此情景,不由悲从中来,无比感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没想到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