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武安君离世北地归附(2)
作者:
司马青史 更新:2024-10-03 02:14 字数:3050
�德如何?”
小姑娘听得一愣,良久乃道:“若是皇帝不贤明,一夜之间你我所见之景象便会消失殆尽,”巴奴见小姑娘说完了以后一直在愣神,便问道:“姑娘想什么呢?”
小姑娘道:“你刚刚说得很对,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皇帝贤明。始皇帝算是个明君了,晚年也难免行差踏错,造成生民涂炭,还有个草包儿子胡亥差点夺位成功,我们不能把天下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贤明身上,须得想办法限制皇权。可是老爹也说过,若不是始皇帝权力达到了极致,这华夏还不知道何时才能一统,思之再三,我实在没有可以一劳永逸的办法。”
巴奴想不到自己一句话居然对小姑娘有所启发,十分兴奋,不过小姑娘提的问题,她也完全没有办法,一时二人都沉默了。
二人走了一段驰道,又走了一段赵国故道,路上十分清净,一路走走停停不过一个月回到雁门关。
小姑娘只有两年多没有见过武安君,相见之时也是吃了一惊,昔日虎视天下的大将军脸颊深陷,骨瘦如柴,双眼毫无神采。其实司马青史有种种养生延寿之道,武安君一概不用,卧榻待死。
武安君见小姑娘到来,眼中终于现出一些光彩,招呼小姑娘坐在榻前。
小姑娘道:“君上何必如此自苦,徒令大家伤心。”
武安君笑道:“二十年前赵国灭亡之时我就该死了,为了这三郡之民又苟活了二十年。如今李牧的存在只会阻碍天下一统之大势,为了我一人之执念,令天下分裂,李牧之罪也。”
小姑娘道:“武安君言重了,始皇帝虽一统六国,近几年华夏之民生灵涂炭,十分可怜。武安君保得北地三郡之民安享太平,乃是大大的功绩。如今二世皇帝扶苏虽还不错,能不能扭转秦国数十世养成的好战之性亦未可知,天下永远需要一个战无不胜,爱民如子的武安君。”
武安君虽是心胸豁达之人,听了小姑娘赞扬,也是高兴,笑道:“李牧老矣,如今军中之事有李左车和荀国忠做主,郡县之事有张良做主,又有姑娘给他们谋划,司马先生也在北地,李牧心无挂碍,可以去了。自此之后再无武安君,将来或归秦,或自立,都由你们做主。”
当夜武安君卒于雁门关,终年七十岁。消息传出天下震动。在这乱世之中,天下生灵涂炭,只有武安君一人安定北地三郡,保得一方太平。北地之民感武安君之恩,闻武安君之死一个个呼天抢地如丧考妣,痛哭而死者数以百计。大秦之民闻武安君之死也是十分惋惜,始皇帝南征北越北却匈奴之后未再发兵远征,与武安君在北地牵制不无关系。二世皇帝扶苏领兵回咸阳平乱之时也全仗武安君戍守长城,使秦国之民免受匈奴之祸,助二世皇帝顺利继位,安定天下。
二世皇帝闻武安君身死,不顾群臣谏阻,着了素衣随李汩亲至北地吊丧,开皇帝吊祭封君之先河。
丧事已毕,李左车接受二世皇帝镇北侯的封号,永镇北疆,为中原屏障。二世皇帝也承诺北地三郡自治,朝廷不干预北地三郡军政事务,自此北地三郡名义上并入秦国,华夏正式一统。李左车与二世皇帝在北地相交数年,对扶苏十分信任,本想就此交出北地所有权力,被张良和小姑娘谏阻。
张良和小姑娘之意秦国征战百年,极为好战,举国已经成了一部战车。二世皇帝扶苏仁德不代表后继之君也是如此,若是扶苏一旦而崩,后继之君又欲征战四方,那时国中再无制衡之力,只怕天下百姓又要遭殃。此时先并入秦国,待秦国改了好战之性,再正式交付朝廷管辖也不迟。李左车一向尊重张良和小姑娘的意见,因此向扶苏提出自治,二世皇帝也知不可操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