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假黑漆古(3)
作者:
炎宗 更新:2024-10-03 16:14 字数:3342
��林银币,只是在国别名称、旗帜上做了一些调整。
截断上半身像凸起的字母为设计师约瑟夫·埃德加·贝姆的首字母“jeb”。左右题词:“ victoria - dei gratia”(维多利亚-神的恩典),底部为铸造时间1910年。
银币的反向,中间十字权杖,上、下方为英国皇室纹章盾三头狮子,两侧则为澳大利亚联邦国旗。四周文字为“英联邦澳大利亚联邦共和国”——这是澳洲立国时的正式名称。
东西不错,保管的也挺好。
卢灿又将银币放回木盒中,没急着问价,目光投向柜台中小塑料袋装的其它银币,看看有没有珍品,如果有的话,可以一道报价。
展车的展台长约一米,宽六十公分,展放的货品不多,可能摊主这几天已经卖出去不少,部分位置有明显空缺,应该是今天出售的。
眼神溜了一圈,卢灿的目光又落在一枚发黑的铜币上,这是一枚1913年铸造的1/2便士。由于流传的过程中,保管不善,铜面氧化严重,呈现一种不健康的黑色。
这枚1/2便士铜币,也不错。
硬币这种藏品,市场价格几乎透明,不存在多少捡漏的可能。但是,既然有瑕疵,想必价格不贵,卢灿有办法将它清洗干净,这就是技术捡漏。
摊主也不催,任由卢灿观看,他自己的东西,心底有谱。
卢灿看过一遍之后,抬头笑笑,“那枚1913版的1/2便士铜币,拿出来我看看。”
摊主冲着卢灿竖起大拇指,眼前这位亚洲人,是真行家——眼前这枚,是他柜台中最稀少的一枚。注意,是最稀少而不是最贵重,两者概念不一样。
早期的1/2便士铜币之所以稀少,是因为流失量太大。最开始发行时,1/2便士铜币铸造数目非常大,但因为它不值钱,大家几乎都不重视。二战后,澳大利亚的货币流通中,1/2便士几乎没人用,因为它买不到任何东西,连坐公交车,都得1便士,谁还用它?
于是,越早版本的1/2便士铜币,存世量越少。
从摊主手中接过来,卢灿捻了捻铜币发黑的表面,这种黑化,是急速性“黑漆古”,可以人工清除,但很显然,眼前的澳洲摊主,不知道怎么处理。
黑漆古,玩古玩的几乎都明白啥意思,中国古墓中出土的铜镜,经常带有这种表面漆黑发亮、具有光滑晶莹的玉质感,称之为“黑漆古”铜镜。
这里的急速性“黑漆古”,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黑漆古状态,并非真正的黑漆古。
卢灿不明白啥原理,但是知道怎么造假黑漆古。
这枚1/2便士铜币一定曾经与亚锡盐等化工原料,混合在一起很长时间。
知道形成原理,他自然也清楚如何去掉表面的这层急速性“黑漆古”。
他将这枚黑乎乎的1/2便士铜币,叠放在木盒上面,笑问,“这两枚钱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