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吉姆上门()
作者:
炎宗 更新:2024-10-03 16:15 字数:3522
量子基金的吉姆·罗杰斯,富达基金的洛克·安菲尔,邓普顿基金的穆雷,三人同一趟班机,并不意味着三人“结伴而来”,而是各行其是。
事实上,穆雷与洛克·安菲尔两人,都不认识吉姆·罗杰斯。
如果说邓普顿和富达是搏击九天的苍鹰的话,量子基金只不过是一只刚刚飞出树林的雀鹰。
后世有关索罗斯和量子基金的文章很多,但是,在介绍索罗斯前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就是1969年,他们加入布利克罗德证券公司后成立的“双鹰基金”时,多数会一笔带过或者春秋笔法。
这是有原因的。
布利克罗德证券公司的幕后资本方,是阿恩霍尔德酒店集团——这是一家来自于拉斯维加斯的菠菜集团。种植菠菜所收获的钱,显然带有浓重的土灰色,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清洗,因而这家菠菜公司成立了一家专门的证券公司负责清洁——“布利克罗德”的英文意思就是“漂白剂”。
因此,索罗斯和罗杰斯等人从事的“双鹰基金”,其实是干“清洁”工作的。
因而,这段历史是很忌讳被人提起的,追随者也就很少提及。
“双鹰基金”成立之后,经营并不算好,尤其是罗杰斯连续几项跟投失败,让他在合伙人团队中地位,日趋降低,甚至引发投资人危机——有不少投资人撤资,连大资本方的布利克罗德证券公司,都放狠话要撤掉资本,解散基金。
1973年,索罗斯出击石油期货成功,获利颇丰,情况有所改变。
不过,这一切对于罗杰斯而言,依旧是噩梦,因为合伙人团队决定利用名人效应,专捧索罗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很快,双鹰基金解散重组,改为“索罗斯基金”。
1973—1979年,索罗斯声名鹊起,他赚钱的本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此期间,曾经的“双鹰”之一,罗杰斯,曾一度黯然失色。但是在1978年,罗杰斯做空北美棉花与玉米,以至于“卡特政府在1978年3月29日,迫使国会不得不向农民提供援助”,以摆脱农业困境而声名大涨。
此时的“双鹰”已经不是一家种菠菜的公司所能拥有的员工,两人的翅膀硬了,看好他们的资本多了,1979年,索罗斯基金再度重组注册。这一次,菠菜公司被挤出大投资方,索罗斯和罗杰斯,牢牢把握住新成立的“量子基金”话语权。
1980年,量子基金的可控资本为6亿美元,年度盈利为八千万美元。
1983年,量子基金的可控资本预估在22亿美元左右,年度盈利不详。
虽然量子基金这三年迅猛发展,可是,在富达可控基金超过150亿美元、邓普顿可控资本将近200亿美元面前,量子基金连零头都算不上。
穆雷与洛克·安菲尔两人不认识罗杰斯,也就能理解。
在澳洲,罗杰斯没有穆雷那么硬的资源关系,效率自然没有穆雷那么高。抵达悉尼的几天,他一直在悉尼各个场所“闲逛”,譬如酒吧、超市、大学、节假日开放的个人银行等等,感受悉尼的物价变化,听听民众的抱怨,看看媒体的报道,偶尔也会听听职业人士的看法……
四十岁的罗杰斯,有他自己的一套判定金融市场是否稳定的方法,譬如通货膨胀和民众的焦虑,这些都是金融不稳定的前提与祸根。
在抵达悉尼的第四天,也就是12月31日,他与老板索罗斯通电话,汇报自己的观察——澳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