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9章 盈字款瓷(2)
作者:炎宗      更新:2024-10-03 16:32      字数:3215
�境而言,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它突破了单色瓷对中国瓷器近千年的垄断,让更多的色彩体系融入到瓷器品类当中,堪称里程碑。

  这项技术还创造了另一项奇迹——彩瓷和绘瓷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中国瓷器的外销。当时的“白衣大食”“黑衣大食”以及后来的“绿衣大食”,都对这种彩瓷,极为追捧。

  这也造就了唐朝中后期一直到宋代,大食商人不畏海上风浪,远赴中原经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很多人提到丝绸之路,就潜意识认为这属于“中国特有名词”。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丝绸之路属于世界范围内的通商之路,并不只属于中国。

  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不假,但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它的扬名和成功,还是依赖于那些不远万里来中原经商的商人群体。这些商人中,有中国人,这没错,更多还是“外邦”商人。

  以唐末海上丝绸之路为例,当时扬州驻有几千大食商人,专门从事阿拉伯与中国之间的商贸,为两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眼前这批货品,在当时,说不定属于那些大食商人中的哪一位或者几位。

  放下手中的青釉褐绿菜鸟纹壶,卢灿回头笑笑,“海曼斯,这次出水的船……是独桅还是双桅?”

  独桅和双桅,是当时阿拉伯三角帆的两种船型,独桅帆船载货量相对较少,典型的近海船只,只能贴近海岸线走,双桅则属于大型帆船,载货量很大,可以独自横渡印度洋。

  这句话,其实问的是这次打捞上来的货量。

  都是行家,卢灿的意思海曼斯很清楚,摊了摊手,露出几许遗憾的表情,“独桅缝合船,不大,五百料左右。我的人做过预估,这艘船的出港量,应该在六万到八万之间,可惜的是……现在全部出水不到三万件。”

  他用的是“料”来回答卢灿的问题,是因为“料”是中国古代朝廷制定的船只容量单位,唐宋明时期,都以“料”来收车船税,而打捞起来的阿拉伯沉船,显然也要遵循这一规则。

  有关“料”的核算很麻烦,折合成现代的“吨位”可能更好理解,一料大约等同于0.33吨。五百料的船只,满载货量约等于一百六十五吨。相比宋明时期的五千料大船,这艘船确实不算什么。

  “船呢?起了么?”卢灿问道。维德拍卖和虎园博物馆联合筹建的新加坡海洋文物博物馆,修建在吉宝港,大约在明年五六月份竣工,如果有一艘唐代独桅三角帆船做展品,也挺不错。

  海曼斯的回答很干脆,“烂了,砸了。”

  虽然海曼斯船队不像“海洋大盗”迈克·哈彻那么疯狂,动不动就砸毁数以万计的的海捞瓷器,可同样也不会像黄元船队那样刻意去保护。

  卢灿苦笑摇头,没再说话,伸手又拿起一件顺眼的黄褐釉茶碗。

  这是一件带铭文的瓷器,茶碗中心有彩绘的“阿拉米文”,卢灿没看懂什么意思。

  卢灿既不认识阿拉米文,也不熟悉阿拉伯语言,但他知道,阿拉米文是阿拉伯文的前身,与梵文一样,也属于闪米特文字,使用年代从三千年前到公元十世纪这一时间段。

  大约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一世,在阿拉米文字的基础上,创立阿拉伯文,原来的阿拉米文逐渐被废除。

  阿拉米文有点类似于埃及的楔形文字,而现在的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