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烦,他二人行速迟缓,一面说一面走,待此时望见远处横门金檐,天边似已染了一层墨迹,细月也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楼前。
狄念扯了扯马缰,吁马儿往烛火明亮的地方行去,冲她笑道:&l;孟大人和我不同,能有今日翰林一席之位全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但凡女子在朝为官者,无不是饱学多德之人,着实令我佩服。&r;
孟廷辉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l;狄校尉言重了,我是运气好。&r;
狄念看她,&l;我昨日回京,夜里同延之出去喝酒时还听他提起孟大人,说大人这几个月来在翰林学士方大人案下撰修前朝地方志,大人递上去的那些文簿颇得太子殿下赏识,想来擢升之日当不远矣。&r;
她脑中似有火花擦过,耳底嗡鸣,好像是把他的话听错了,不由紧着追问道:&l;狄校尉方才说了什么&r;
他扭头看她,眼底明亮,映着近处灯笼微光,宝津楼边上已有人看见他二人,急急地朝这边来迎。
她的声音一下子弱下来,眸子却定定地望着他:&l;你说太子他&r;
狄念点头,目光却迟疑,好像她怎会像不知此事一样。
她低头,两只手握紧了马鞍,蒙蒙夜色掩住了她唇边漾起的笑涡,灯笼晕黄的光线却将她的脸庞映得格外柔美。
他是看了的,他其实是看了的
那些她用心良苦所撰所写的东西,原来方怀都已是呈给他看了的可他在她面前那一张薄冰似的脸,倒让她真的以为他丝毫不知、丝毫不在乎她在翰林院的这小小作为。
她的心情一下子愉悦起来,被人扶下马时轻声对狄念道:&l;多谢狄校尉。&r;
狄念以为她是谢他一路将她送了出来,便也笑:&l;孟大人客气。&r;却不知她此时谢的不过是他那不经意的一句话罢了。
两面高楼彩灯张明,远处人笑马嘶声接连不断,夜风吹透一心凉,却也无人寒。
骑射大典一过,京中便一日堪比一日冷。
今年初雪迟至,皇城大内直到十一月中才被覆了一层银装,那一片片宫殿檐角上的碧彩琉璃瓦掩映在刺目雪芒之下,倒显得黯然失色。
皇太子宫内已是寒氛阵阵,可却无人敢生暖阁之火,按往年之例,太子是一定要等到禁中各宫阁诸院皆已升火置熏笼后,才肯着人升东宫暖阁的。
长案冰冷切肤,白纸朱墨,奏章一摞便是半尺厚。
有宫人叩殿,轻声禀道:&l;殿下,翰林院的方学士来递簿子了。&r;
英寡没有抬头,只是低应了一声,右手持笔蘸了下墨,目光仍在眼前摊开的折子上。
殿门开了又合,冷风卷着雪沫飞窜进来。
方怀走过来,将东西搁在案上,便立在一旁候着。
英寡搁下笔,拿了一册卷簿拿过来,像平常一样飞快地翻了翻,便放在一旁,留待夜里闲时再细看。
几册哗哗翻过皆是无恙,可待翻到最下面一册时,长指却停在其中某页,半晌后从里面抽出了几张叠得整齐的薄宣。
他不动声色地将纸展开,一眼就看见上面那些清秀隽丽而又熟悉的小楷,眉头不由一紧。
以孟廷辉之品阶,尚不能单独向上呈写奏折,不料她竟会想出这么个办法来给他写东西可她怎知他会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