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炼药(2)
作者:黄土守山人      更新:2019-11-14 14:47      字数:6400
  古人炼丹单靠眼力经验,杨承志菜鸟一个,火候掌握不了,经验一点没有,他才想到了用温度计来掌握火候。

  他专门研究过《青囊经》中炼制药丸所需的各种火候,又上网查阅了一下,古代和现代温度火候对比表,研究了一段时间,也做过几次实验,他对古代所说的火候通过温度计大致也掌握。

  加好空间水,杨承志把三十九种药材粉末,放到伸手就能探着的地方,静静的坐在药炉前观察药炉中水温的变化。

  每当空间水温到了一个温度,杨承志快速的拆一种在这个温度需要放进去的药末,升温、降温,足足一个多小时,杨承志才把三十九种药材全部放进药炉。

  盖上药炉的盖子,从上面小孔伸进一根特质的小棒,杨承志不停的搅拌药炉中药物,等到药香从小孔中散逸出来。

  杨承志知道,快成功了,他把电热器的温度加到最高。就见药炉盖子的三个小孔都冒着夹带药香的白气,等冒出的白气稍有减少,他立马关掉电源。

  片刻的功夫,药炉就完全冷却,这是是杨承志让大舅左耀祖,找特殊材料炼制药炉的原因,。这种材料最大的好处就是升温快,冷却也快。

  揭开盖子放到一边的桌子上,杨承志看到药炉的底部铺了一层暗红色的药泥,他知道这炉药炼制成功了。

  用小铲子把药炉中的药泥小心的铲倒一个准备好的玻璃器皿中,他把药炉清洗干净,放到一边。

  杨承志从空间中取出一小瓶猴儿酒,把猴儿酒和蜂蜜调制成糊糊状,倒进盛放药泥的玻璃器皿中搅拌起来。

  等到药泥散发出一股清香的时候,杨承志停止搅拌,这时候的药泥呈淡红色,散发着阵阵药香。

  杨承志把手洗干净,开始把这些药泥搓成龙眼大小的药丸,半个小时,药泥变成了十八颗大小均匀的药丸,把药丸放到烘干机上稍稍让药丸表皮变硬,杨承志小心的把药丸捏起,放进一个准备好的玉瓶中。

  其实炼制药丸最好的方法是让药丸自然晾干,这样才能保持药效,因为下午要用药,所以杨承志才想到用烘干机稍稍烘干一下。

  杨承志把手洗干净,揉了揉发红的双眼,看看桌子上的玉瓶,心道:药丸成功了,就看下午针灸的功效了,希望五行金针能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