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遇变滏口(中)(2)
作者:
元祀 更新:2021-03-19 14:30 字数:4310
们又该如何保护郡主?”
“总该先看看情况吧”宇文博坚持道,“咱们点,应该不会有事的……真有不妥,咱们原路返回就是,总比现在就放弃要强”
“……也好。”宇文元道只好点头同意。
他们这行人,向来以宇文博为首,现在既然他有了决断,那自然就遵从。
于是,稍事休息后,一行人再次整装出发。他们渡过滏水,找到一处山势较缓的地方,然后将战马和马车拴在山下的密林内。宇文博走到宇文灵吉身前,准备背着她翻过这几道山。
“拨力叔叔,让我走吧我能走的,”宇文灵吉摇了摇头,“宇文家的女儿,可没有那么娇气。”
“好,郡主就跟着我。”宇文博回道。对于小女孩的坚毅,他倒是十分欣赏。
于是一行人离开密林,由宇文罗仁作为先导,沿着崎岖的山道向山上进发。宇文元道和宇文博一前一后,将宇文灵吉护在中间,两旁同样安排了两名亲兵。
说是山道,其实非常勉强,道上同样林木丛生,只是比周围稀疏些,有一点山路的样子而已。宇文元道猜测,这可能是去年的时候,附近乡民们躲上山时开出的路线,当时他们还在葛荣大头领的军中,准备进关攻击晋阳,而这一带的乡民就纷纷逃入了山中。要,在当时的纷乱局面,兵和匪实在没有多大区别,而他们那支“义军”的纪律更是不样……
对于葛荣大头领,宇文元道的心里很有些复杂。尽管他现在已经重归朝廷,而朝廷已经将葛荣定为叛党首逆,但是直到现在,不少六镇镇民提起时,依然习惯于称他为“大头领”。
在他们很多人的心中,起事反对朝廷并无大,这些年来,朝廷对他们六镇镇民实在太过于苛刻,苛刻到了让他们活不下去的地步。
当生存都成为奢望时,忠诚还有意义呢?
当初六镇初设时,是为了拱卫国都平城,隶下的镇民不是鲜卑本族,就是中原的强宗子弟,号称“国之肺腑”,他们进入仕途,升叙往往优先,日子过得极为滋润。可是,随着国家的重心南移,朝廷重用汉族士人和汉化族人,六镇镇民不仅失去了以前的优厚待遇,还因为旧都平城的废弃、蠕蠕汗国的衰落而失去了绝大部分价值,由“国之肺腑”沦为清贫军户,而六镇则变成了安置充军流犯、罪囚的地方。那些担任镇将的,也往往是被排挤出中枢、仕途绝望的失意者,或者干脆就是能力低下、品质败坏的庸官,只知截留军资,压榨镇民,拼命聚敛私财……如此种种,怎能不让大家满怀怨愤?同为鲜卑子民,为在河南的飞黄腾达,他们在漠南的却是仕途无望,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纵横大漠的鲜卑儿郎,可不会甘心忍受种种欺压。南边的朝廷也好,拓跋家族也好,都欠他们一个公道。
就连宇文元道,虽然是汉化鲜卑,先代也曾经有过显赫的经历,元道的几位从叔父,目前仍在洛阳担任显官。但是,他们这一支谪戍武川镇后,就遭到了和其余镇民相同的命运,再也无法翻过身来。
按照他们的普遍看法,葛荣大头领和尔朱柱国,其实都是在为鲜卑武人张目。葛荣大头领统合六镇镇民,屡次击败朝廷的讨伐,让朝廷不得不正视他们的诉求;而柱国则厉行兵谏,联合台军清除朝中的汉化族人和汉人士族,一举打破了他们对朝政的垄断,重新起用洛阳台军和北地武人。正因为如此,尽管义军初起时,他们怀朔、武川镇诸部为了保卫家园,曾经竭力抵抗过,但最后还是辗转加入了义军;而在尔朱柱国击败葛荣大头领后,义军中绝大多数的六镇镇民和部族,又都毫无负担的投靠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