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弃职返家(上)(2)
作者:
元祀 更新:2021-03-19 14:30 字数:3991
/>
正思索着如何开口呢,老仆却已经先问了出来。
“二郎君,您是甩开那两个鲜卑贼的?”他望了望周惠,“还有二郎君的口音……”
“这件事啊”周惠略一思索,坦然的指了指身侧不远处的堑沟,“看见那道堑沟没?有两三……额,有一丈来深,我不摔了下去,倒因此侥幸躲过了追捕。”
“一丈来深”老仆惊道,连声追问周惠,“这么高,二郎君可摔着没?”
“还好,”周惠顺水推舟,抛出了预先准备的说辞,“就是头在沟壁的石头上磕着了,似乎忘了好多事情……家里的事,包括平常用的方言,我似乎忘了很多;现在的口音,是随郡学里的博士学来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老仆的神态。当他说忘了很多事情时,老仆显然是非常的沮丧和担忧;但是当他说还记得郡学博士的口音,老仆却又大大的松了口气。
“这就好,记得博士的话就好难怪说是圣人教诲呐,果然记得牢靠”他的脸上露出笑容,如同风干的橘皮一般,“前些年大郎主为了送二郎君进郡学,可真是花了不少钱啊……”
他又絮絮叨叨的说了一堆,显然很是唠叨。这正合周惠的心意,他已经打定心思,要先利用这个身份了,目前正需要多了解家中的情况呢。不过,当前最重要的事,还是先离开此地返回河南府。
他迅速的换上长袍,把长剑佩在腰间,打扮成游学士子的模样,然后将脱下来的官服交给老仆,吩咐他收起来。老仆顺从的收好,又问周惠是不是要找找官帽掉到了地方。周惠却摇了摇头。
“不用找了。那边现在有鲜卑乱军,这个官肯定做不下去,”他吩咐老仆道,“咱们先回家再作计较。”
“是,二郎君。”老仆点了点头,背上包袱,跟在周惠后面下了山。周惠一边走,一边和老仆平伯闲聊着,颇有技巧的敲着边鼓,从这老仆口中套出了不少关于家族的事情。
老仆名叫周平,是周惠祖父收留的流民,在家中已经三十多年,对家中的情况了解得极为详细。这一家原籍义兴阳羡,称为义兴周氏,乃西晋孝侯周处后裔,在东晋初年曾经是“一门五侯”的顶级江东门阀,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然而正由于势力过大,结果为大将军王敦所忌,几乎陷入灭族的窘况,其中一支为避祸东迁江陵,在桓氏麾下任职。后来桓玄败亡,周惠的曾祖父周骐随桓玄之子桓诞逃入荆州大阳蛮部,并成功站住了脚跟,收伏了不少蛮人。延兴年间,桓诞内附魏朝,被冯太后封为襄阳郡王、中道大都督、兼征南将军,祖父周鉴也一同内附,几年后随着众人迁居到河南地方,作为朝廷府户在巩县定居下来。
太和十八年,例降为襄阳郡公的桓诞在洛阳去世,长子桓晖和三子桓叔兴先后袭爵,前往三荆地方担任刺史;而周惠家则要承担一份兵役,补入到桓氏属下的河南府军军中,一方面随桓氏招慰蛮族,抵御南朝萧衍的攻击,一方面也起着部分监视作用。
起先,承担军役的是伯父周植,然而他在一次战斗中伤了左眼,左手也失去三截指头,军役只好改由周惠的父亲周析承担。
到了正光二年(521年),时任平南将军、南荆州刺史的襄阳郡公桓叔兴据州南叛,所部的河南府户子弟大部分没于安昌驻所,唯蛮酋成龙强率户数千内附,并向朝廷禀报了河南府军和叛军奋战的情形,于是朝廷加恩,授成龙强刺史,诸府户家族也封赏有差。周析身为军中幢长(军主之下的基层武职,领二百余人),被朝廷追封了一个“巩县男”的爵位。这个爵位虽然不能继承给后嗣,但是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