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祸乱天下郭奉孝?(3)
作者:剑花如梦      更新:2019-12-08 12:22      字数:14764
��听得直打瞌睡,一点兴趣都没有,第三次,商鞅换了霸道之术,但是,虽然得到了秦孝公的肯定,却没被秦孝公采纳,第四次,商鞅一上来,直接说富国强兵之术,秦孝公一听,立刻膝行至商鞅身边,听得津津有味,最终破格启用了商鞅。

  而在汉末,就要不要拥立汉家天子一事,曹操与袁绍的谋士,也分别有两种很有意思的说法。

  曹操这边,是毛玠说的,叫做:“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而袁绍那边,则是由沮授和田丰说的,分别叫做:“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后人在替曹操翻案时,往往就此顺带讥嘲一下袁绍一方的谋士,格调不高。其实,毛玠固然是有名的清廉正直之士,沮授和田丰也同样享有忠义之名,他们的格调,岂会真的那么低?

  事实上,格调比较低的,反倒是他们的主公袁绍。袁绍自恃出身高贵,一直不把汉室朝廷放在眼里,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裂土割据,发号施令的机会,他又怎么肯把皇帝请到身边来,给自己背一个包袱?而正是看出了袁绍这种轻视汉廷的心态,所以他的谋士,才会一口一个“挟天子”,而非“奉天子”了。

  不过,虽说揣摩上意,乃是谋士的基本职业技能,但是技能水平,各自有高有低,而郭嘉,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曹操所谓的“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就反应了这一点。而他在赤壁之战后对郭嘉的感怀,也并不是说其他谋士出不了主意,而是其他谋士,没法把握曹操的心思,把话说得最为恰当、最合曹操的想法。因此,越是谋士们事实上已经尽了责,越是曹操后悔自己没有听从谋士们的意见,曹操便越是要感怀“为能知孤意”的郭嘉。

  只不过,揣摩上意,虽然是臣子必备的技能,却也是君主最为忌惮和痛恨的地方。

  关于这一点,其实韩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韩非子》中《主道》一篇有云:“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意思就是“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如果君主表现出自己的*,那么臣下就会粉饰自己的言行来迎合君主;君主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君主如果表露出自己的意愿,那么臣下将会表现出特异的才能。”

  因此,君王往往会采用权术乃至诈术和骗术,来驾驭臣子,免得臣子掌握到自己的喜好和弱点,并籍此欺瞒甚至是控制君王。

  可是这个郭嘉,却是一个“心理学”的高手,十分擅长洞悉人心,揣摩人意,每个人在他面前,就仿佛是在面对美剧《犯罪心理》当中的侧写师一般,整个人的心思,都无所遁形。这样的臣下,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看到刘照的眉头拧成了一团,神态也不复方才那么潇洒从容,荀彧也暗暗后悔自己有些失言了。他对郭嘉,不但没有什么恶意,相反,还很欣赏他的才华。方才的那些话语,不过是他害怕刘照驾驭不住郭嘉,所以提早给刘照敲个警钟罢了。现在看刘照如此作态,他又害怕刘照会从此忌惮、疏远郭嘉,赶忙出言补救,道:

  “殿下勿优,郭嘉虽然少读儒经,对忠君一道,看得不是那么重——这正是臣最担心的地方。可是,他也绝非薄情寡义之人,相反,对于朋友至交,他可谓是剖肝沥胆,刎颈相交,颇有侠义之气。”

  刘照闻言,恍然大悟。难怪曹操后来写信给荀彧,追忆起郭嘉的时候,曾经说:“南方多疫病,郭奉孝常常对我说,如果他去了南方,肯定没法活着回来。可是,每次与我商讨天下大计,奉孝却又说应当先平定荆州。这是奉孝舍弃性命来帮我平定天下啊!作为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