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故态复萌(2)
作者:
剑花如梦 更新:2019-12-08 12:22 字数:14690
�,特别强调,萧子山并不是真正的太平道信徒,只是因为挟持了甘陵王,才被迫与黄巾军走到了一起罢了。
当然,史道人如此信任萧子山,倒也不仅仅是因为萧子山并非真正的太平道信徒,而是经历了这一场变故之后,萧子山的心性,陡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成了一个真心向道的宗教人士,而非以蛊惑、欺诈、投机为主业的神棍“妖人”。
其实,道士的源流,本就出自于方术之士,以巫术蛊惑、愚弄百姓,乃是他们的本行,真正能静下心来,研究《道德经》的,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要知道,方术之士本出自阴阳家、仙方家,与道家根本就是两个系统,把《道德经》与道士联系在一起的,恰恰是汉代的张陵。或者说,从张陵奉《道德经》为教派经典开始,这世间才算是真正有了区别于方术之士的道士。当然,在道士这个称呼逐渐流行起来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方术之士也往往会顶着这个名头,出来活动。
当年的萧子山,所学的,自然也大多是方术的那一套。不过,他的老师刘文,虽然执的是方术之道,却也颇读过诸子的经书,所以,萧子山跟着刘文,倒也学过一些道家的典籍。不过,当初的他,根本没有认真体悟其中的道理,只是粗粗读过几遍罢了。
刘文拥立清河王刘蒜不成,事败身死,萧子山继承先师遗志,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从龙之臣,以拥立之功,身登显位,恩泽荫及子孙。黄巾之乱给他创造了这个机会,让他成功的劫持了甘陵王刘忠。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劫持了刘忠之后,自己非但没能挣来荣华富贵,反倒成了丧家之犬,惶惶逃窜至信都,寄人篱下,陷入了无休止的倾轧。在那段时间里,他感到最为亲近的两个人,一个是同命相怜,化敌为友的马千嘱,另一个,则是他的人质,甘陵王刘忠。
甘陵王刘忠自被挟持以来,面对萧子山的胁迫,宁死不屈,屡屡以正言训斥萧子山。久而久之,萧子山反倒被刘忠那大义凛然的姿态,给折服了。萧子山怎么也想不通,看上去柔弱无力的刘忠,为何会有这样的勇气,面对刀斧的威胁。最后,当他反复咀嚼了刘忠所引述的儒家典籍当中的名言之后,他终于明白过来,原来,书籍当中,竟也蕴含着这样的力量。
于是,萧子山重又拿起了书卷,开始细细体悟老庄的微言大义。而信都城的那场变故,以及马千嘱的身死,更是让他心有戚戚,渐渐看透了生死富贵。到了屯营之后,萧子山率先皈依了正一道,并成了营中领悟教义最快的信众。
就这样,萧子山的名字,被层层上报,最后呈递到了史道人面前。看到营中出了这么好的一个苗子,史道人也是喜不自胜。只不过,萧子山的身份,也的确让史道人迟疑了良久,最终,史道人决定先和萧子山见上一面,探一探他的底细。
事情的整个经过,情节略显老套。当时,萧子山干完了农活,正骑着自家耕牛的背上,一边悠然自得的往回走,一边在牛背上看《道德经》,结果,在半路上,“巧遇”史道人,两人就《道德经》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史道人对萧子山十分满意,觉得他不仅学识很不错,而且对《道德经》的体悟也很深,颇有“道心”。
经此一面,史道人最终下定了决心,大胆起用萧子山,并把他当作巨鹿方面的接班人来培养。
不过,这些事情,一时半会儿跟曹操说不清楚,因此,史道人只能强调,萧子山原本不是太平道的徒众,所以不能按太平道骨干来看待、处置。
曹操对此,并不以为然,就算萧子山不是太平道的徒众,可他劫持甘陵王刘忠,却是事实吧?这样一个利欲熏心,胆大包天之辈,史老道怎就敢如此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