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世人传言,刘宏是为了制衡何氏?
刘照立刻动用内厂的力量,就此打探了一番。其实,刘宏在永乐宫说的那些话,本不是什么机密,在场的不少内侍、宫人都听到了,稍微一打听就能知道。大致弄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后,刘照不由得仰天长叹——人,有时候脸皮还是得厚一点啊!
既然如此,那咱也找皇帝老爹要官去!做人可不能太老实啊!要吃亏的。
于是,乘着给刘宏请安的机会,刘照举荐荀攸去前线参议军机:
“父皇,儿臣听说朝廷要往成皋加派援军了,特来向父皇举荐一人,随军参谋。”
“我儿所荐何人?”刘宏闻言,倒也有几分好奇,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最喜欢搜罗人才,不仅门下能人辈出,但凡每次有所举荐,也无不称人之意,就不知道他这次举荐的是什么人?
“儿臣举荐黄门侍郎荀公达,随军参议军纪,赞画方略。”刘照答道。
“哦?荀公达?未知是何出身来历?”刘宏问道。
“荀公达乃是颍川人氏……”刘照便把荀攸的出身履历讲了一遍,刘宏听了,到不曾言语什么,唯独他身后的诸常侍,一听荀攸的祖父是荀昙,当即脸色就变了一变。
荀昙是什么人?那可是铁杆的党人!当初为窦武出谋划策、谋诛中官的,就是荀昙的兄长荀翌,这可是冤家对头啊!
“陛下,黄门侍郎职在省内,侍从左右,恐怕不宜轻出。”赵忠婉言劝阻道。
刘宏微微一笑,赵忠等人的心思,他怎会不明白!对于荀攸,刘宏是相信刘照的眼光的,既然能得到刘照的举荐,就说明荀攸确有才干,如今贼军声势浩大,正需要荀攸这样的智谋之士,来筹谋破贼,因此,刘宏从心底已经有几分意动,准备采纳刘照的举荐了。
可是,一干心腹内侍的情绪,刘宏也不能不有所照顾。最终,刘宏又娴熟的使出了“和稀泥”*,任命荀攸为参军事,同时又任命蹇硕为监军,一并随军出征。
此时的成皋,情势已然岌岌可危。袁绍已经下了第二次征召令,然而征召来的,却大多是老弱年幼之辈,显然,城中的普通百姓,已经被压榨到极限了,无法提供更多的兵员。而城中的那些豪强、富商,虽然家中还藏有不少青壮人口,但那都是各家的子弟亲眷,心腹仆从,根本不可能应征出来上战场。
第一次征召所得的万余人,在几天之内,便消耗掉了大半,成皋城内的兵力,又一次捉襟见肘,不敷使用了。当然,作为攻城的一方,黄巾军的死伤更加惨重,然而,有河南东部八个县的人口支撑,又有敖仓存粮的支持,黄巾军兵力补充的速度,远比损耗要快。
“该死!”袁绍恨恨的砸了城垣一拳,心中暗道:“再这样下去,不等朝廷派何苗来取代我,我自己就先要在成皋‘为国殉难’了!这个颜良,出去了这么多天,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居然一点成效也没有,眼前的贼军,哪有半分缺粮的样子?”
正在此时,袁绍左边的城墙上,喊杀声突然加剧了。袁绍拔出长剑,走出敌楼一望,只见二三十步外,一断城墙已经被黄巾军攻破,上百名黄巾军士卒登上了城头,与汉军士兵厮杀在一起,并有诸部扩大缺口的趋势。
袁绍心中大急,正要喝令蒋奇调兵去堵住那个缺口,却又想起,早在之前不久的时候,蒋奇就已经向他告过一次急,说是城墙某处被黄巾军攻破,已经没有后备兵力可以添补空缺了,最后,不得已,他派出了身边所有的亲卫,前去救急,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半点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