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风云涌动(2)
作者: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19:37      字数:5345
�哈林的差别就是一个政治家另一个却只是政治理论家。什么是政治家?审时度势见风使舵是必须的,顶风作案的那都是傻瓜,如果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实现政治理想?孔子在这一点上说得就很透彻——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而很显然,布哈林现在就在危墙,不,他是处于震源地带,很快一场地震就能将他撕成粉碎。回过头来说说那个农业集体化,这一项政策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从历史上1930年到1932年苏联的农业现状来看,这个政策绝对是有问题的,不光没有达到解放农业生产力的目的,反而让苏联的农业陷入了泥潭,而且这个泥潭是一踏进去苏联就再也没有出来。

  那么布哈林就说得对喽,农业集体化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东西,应该坚决批判和抵制喽?

  也不尽然。斯 大林为什么要搞农业集体化,甚至他之前的托洛茨基为什么也首倡这么搞?斯 大林的理论水平凑合,托洛茨基的理论水平可是很高的,难道托洛茨基错了?

  这么说吧,苏联搞农业集体化的出发点是好的,其根本目的是改变苏联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粗放、落后和过于分散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说目的是好的,但是实施的手段以及对苏联的国情考虑得不够透彻,再加上官僚主义的横行无忌,后果就很惨烈了。

  从国情上来看,苏联其实和天朝很接近,取得革命胜利的时候都是一穷二白,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而且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根本就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

  天朝后来也学着老大哥搞过公社化,结果也是惨不忍睹,天朝遇到的问题其实跟老大哥差不多。打击了农民积极性,吃大锅饭搞绝对的平均主义,又没有给农民留一点儿伸缩的余地,自然的不管是集体化还是公社化都搞不成。

  不过不同的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一开始就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大部分农民都反对参加集体农庄,为此甚至直接破坏农具、屠杀牲畜和销毁存粮做对抗。而天朝最开始搞合作组和初级合作社其实还是成功的。

  为什么苏联搞集体化阻力这么大呢?那还得从内战说起,内战中不是搞了战时共 产主义吗?不是搞了余粮征集制度吗?其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空前的,后来实在搞不下去了,列宁才用新经济政策救场,放松了勒紧在农民脖子上的绳子。

  后来评价新经济政策时,大部分书籍都直说这个政策多么多么好,解决了多少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个政策最后取缔了?如果这个政策真的那么好,干嘛不一直用下去呢?

  大部分人都说这是斯 大林违背了列宁的主张,背离了列宁的路线,为了追求高速工业化而干了坏事。这个答案准确吗?废除新经济政策确实有快速工业化的原因在内,也确实是主要原因,但间接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当时其实搞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搞不下去呢?原因很简单,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允许商品自由的流通和交易,说白了就是低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本身来进行调控的,国家的主导性降低。

  而苏联农业当时是个什么状况?农民们被之前的余粮征集制度和饥荒吓得够呛,生产出的粮食大部分都储藏起来,也就是说大部分粮食并没有变成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市场上没有粮食,不管是工人还是小手工业者的劳动就换不来吃饱肚子。哪怕是苏联以国家意志三令五声的让农民出售粮食,可是吓破了胆的农民是打死都不听。商品流通不起来,这么一来还搞个毛的市场经济,大家总不能不吃饭吧?

  有感于农民的小农意识作怪,也有感于俄国的落后,更担心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