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问题多(3)
作者: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19:37      字数:5494
面对新式的伊-15和伊16,格斗打不过逃也逃不掉。这么说吧,苏霍伊的小伙子们被猎火鸡了。

  不光是现有战机性能有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航母缺乏俯冲轰炸机,随着列宁二号接近报废,苏霍伊手头上几乎就没有俯冲轰炸机可用。之前他不断地打报告要求为海军航空兵研制新式俯冲轰炸机。可这些报告递上去之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被海军高层以军费有限给堵了回来。而这一次,有李晓峰帮他说话,海军老古董们想堵上他的嘴是不可能的。

  “舰载战斗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以及舰载水上侦察机都必须更新,现有的技术装备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海战了。海军应该在未来五年内更新航空装备,越快越好!”

  随着李晓峰一锤定音,海军航空装备的更新是大势所趋,不过在具体的细节问题上还需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在研制什么样的新式战机上,海军航空派内部也有争论。

  一部分人认为现有的伊15和伊16性能就很不错(在当时那个年代,纸面上的性能确实算不错),认为航母上的战斗机完全可以用伊15和伊16的海军版。

  不过李晓峰却不喜欢这种搞法,哪怕这种搞法能很快得到新式战斗机,也更加经济,但他就是不喜欢。

  在一艘航空母舰上装备两款战斗机,这不是有病吗?一直以来李晓峰就对空军的思路很不看好,按照空军的想法伊15偏重于盘旋格斗和伊16的速度更快用于截击,这两种战机搭配战斗将完美的应对任何挑战。

  可实话实说,这么搞真心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更何况在伊15和伊16生产的初期,因为m-25发动机生产不过关产量也极其有限,只能先用功率更小的m-22凑合,结果导致飞机性能下降很多,根本就形不成所谓的配合作战优势。

  而且伊15和伊16的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设计的飞行器都特别擅长抠数据,波利卡波夫在苏联航空业比较落后的前提要赶超世界一流水平,不可避免的就要牺牲一些性能,也就是俗称的走偏锋。比如说伊-16,这货一度是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的战斗机,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操作性很不理想,跃升时很容易进入螺旋,新人往往很难操作好伊-16。

  不光是伊-16,后来以波利卡波夫伊-200为底子设计的米格-1和米格-3都是那种某些性能相当理想(比如说速度),但是操作性能相当差的飞机。

  反正李晓峰是不喜欢伊-16上舰的,本来舰载机对飞行品质要求很高,而且在航母上起飞降落都面临极高的风险,再给弄一个操作困难的波利卡波夫飞机,那画面真心是美得不能看了。

  李晓峰更倾向于重新设计一款真正的舰载战斗机,而不是捡空军的破烂,而且空军也没有破烂可捡,因为伊15和伊16发动机国产化还没有彻底搞定,而且产量有限,根本就轮不到海军惦记。

  李晓峰更想要的是一款基于法国12ycrs发动机设计的全金属单翼战斗机,“新的舰载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不得低于450公里每小时,机翼必须能够折叠,拥有良好的飞行品质……”

  说实话,当李晓峰说出他的要求是,包括苏霍伊在内的海军航空派脸色并不大太好,因为某人的要求太高了,比如第一条450公里的最大速度,这尼玛在1934年就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历史上1935年投产的伊-16-5型最大速度不过454公里每小时。而且某人对飞行品质尤其是战机的起降性要求非常高,这就进一步提高了难度。

  甚至连波利卡波夫都对这些要求大倒苦水,认为某人是存心难为他,不过最后老设计师还是接下了这一挑战,而让李晓峰没有想到的是,最后完成的新式舰载战斗机给了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