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生产问题(3)
作者: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19:46      字数:5632
德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再加上斯图卡肆虐,它们几乎暴露就意味着被消灭。这也使得在战前约占红军坦克数量一半的bt-5和bt-7飞快的从红军装甲序列中消失。

  比如罗科索夫斯基的机械化第9军,战前约装备有600辆bt-5和bt-7,被德军第二坦克集群击败后撤之后,经过清点和统计发现仅仅还剩百余辆bt坦克了。

  大量的坦克消耗,意味着缺口更大,为了应付未来更残酷的战斗,红军必须加快生产,必须缩短工时!

  比如t-34坦克,其生产需要大约8000个工时,而李晓峰希望至少减少一半的工时,如果能达到历史上卫国战争末期的3700个工时那就更加完美了。

  “我不需要精雕细作的精品,我只要能够应付大规模战斗消耗的流水线产品!”李晓峰对哈尔科夫180厂领导说道,“保证武器的主要性能不下降,其他的次要方面完全可以因陋就简。现在数量就是战斗力!”

  这样的说法自然让180厂的领导目瞪口呆,之前总 装备部一再强调的是提高质量,说什么质量就是生命,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怎么到了某仙人这里,就完全变了一个调子呢?

  李晓峰对此的解释是:“此一时彼一时,之前我们没有预料到战斗消耗会如此的大,更没有意料到敌人是如此的凶残。前线部队的损失很惨重,如果不尽快供应充足的坦克,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只顾质量不管数量了。我唯一对你们的要求是,保证一辆坦克能战斗300个小时,300个小时内不出大问题,就算合格!”

  实际上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图哈切夫斯基一把将之前攒起来的好牌都输得差不多了,只能先赶紧的想办法挽回颓势,必须尽快补充装甲部队的消耗。

  当然,三百个摩托小时看上去很少,用二把刀专家的算法,这不过区区12天,一辆寿命只有12天的坦克,自然是粗制滥造的山寨货,自然要批判。

  问题是,账不是那么算的,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不是代步工具,打仗不是一路开着坦克向前猛冲。在进入战斗之前,比如长距离机动的时候,几乎不会用坦克本身的动力跑路的,那太奢侈了。装甲部队集结和机动的常规也是正确的做法是乘坐平板汽车或者火车转移。进入集结地点之后,再下车重整序列之后作战。

  说不客气点,那种以为装甲部队一路突击上千公里,时时刻刻靠自身动力向前冲锋的场景,多半是幻想,而且还是土豪级别的幻想。现实中没有任何国家会这么干的。而且这么干坦克手也受不了不是,那玩意儿里面不舒服!

  实际上不管是二战还是之后的历次有装甲部队参与的战斗,一两天之内向前突进上百公里的战例都是少之又少,苏联玩坦克流很暴力吧?冷战时期,规定摩托化步兵师(其实就是机械化步兵师)一日的突击距离是多少?三十公里的样子,至多五十。

  为什么这个数字这么低?难道是苏联人坦克不够多、柴油不够烧?肯定不是,因为要达到这个突击距离都不容易。如果不管不顾得让装甲部队硬冲,一天飚上百公里不是问题,但是抵达目的地后还剩多少能作战的坦克,以及后续部队是不是能跟得上,尤其是后勤保障能不能跟得上,那真心是不好说。

  所以说坦克不是家用小汽车,摩托小时寿命很宝贵,是不能随便消耗的,而三百摩托小时已经足够装甲部队完成一次大规模战役的使用了。期间,要么发动机和变速箱大修,要么就已经被敌人摧毁了。

  不光是装甲部队存在这个问题,空军一样也存在这个问题,根据之前一个月的战斗消耗,总 装备进行了估算,一架战斗机顶多能执行五六次战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