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人心难测(上)(3)
作者:
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19:48 字数:5315
�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后,古比雪夫就同李晓峰走得很近了。
而这一次,收到李晓峰的邀请之后,他是欣然赴会,古比雪夫觉得自己总算又一次找到组织了。而李晓峰也没有意外,在这一次“聚会”中,他毫不犹豫地表现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这让古比雪夫是喜出望外。
像古比雪夫这样的人,最担心的就是跟了一个庸庸碌碌的老大,而现在,李晓峰明确无误的表示了自己的野心之后,他最后一点顾虑也消失了。甚至古比雪夫暗自给自己算了算,1888年出生的他,今年刚刚五十二岁,按照列宁的规定,还有十几年顶峰期,下一届老托无论如何都要滚蛋了,以李晓峰此时在党内的地位,在下一届至少能争二把手,而有二把手挺他,转为正式局委还不简单。
而且就算到了1945年,他也才57岁,离65岁的红线还远,在下下届,说不定李晓峰就可以向最高的那个位置发起冲击,到时候,虽然他已经62岁了,但毕竟没到65岁不是,马马虎虎再混一届局委应该也没有大问题。
更何况,古比雪夫不是一般的看好李晓峰,认为不需要到1950年,在1945年他就能对斯维尔德洛夫产生极大的冲击。为什么古比雪夫这么有信心呢?源自他对斯维尔德洛夫集团的客观分析。
在古比雪夫看来,斯维尔德洛夫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的两架马车之一,未来的最高权力接班人,不是他的领导能力有多突出,而是占据了两个有利条件——头一个是列宁欣赏他,实话实说,十月革命时期,斯维尔德洛夫不是能力最突出的人,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的进入政 治局,主要是当年列宁身边没人可用了。
谁让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脑残呢?原本作为列宁左膀右臂的他们几乎是背叛了革命,迫使列宁不得不临时找人替补,而当时列宁能找到的替补就只有斯维尔德洛夫和斯 大林。否则在那之后,没有列宁的庇护,斯维尔德洛夫和斯 大林在政治上能走得那么顺利?
除开列宁的因素之外,斯维尔德洛夫能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古比雪夫看来就是找到了两个足够给力的小伙伴。头一个是李晓峰,这位一手掌握情报系统,另一手伸入军队,为斯维尔德洛夫赢得了军方支持,可以说没有情报和军方的支持,在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二十和三十年代,斯维尔德洛夫还真不一定能干过老道的托洛茨基和阴险的斯 大林。
第二个给了斯维尔德洛夫宝贵支持的小伙伴就是鲁祖塔克,别看鲁祖塔克在党内的实际权力并不是很大,但是他有一项最关键的优点,那就是列宁很欣赏他,愿意聆听鲁祖塔克的意见。靠着能影响列宁的能力,当鲁祖塔克支持斯维尔德洛夫的时候,那自然小斯这边的腰板就要硬不少。
当然,对于李晓峰和鲁祖塔克给予斯维尔德洛夫的支持,古比雪夫在心底也是有一番计较的,在他看来,李晓峰对斯维尔德洛夫的支持属于硬实力范畴,而鲁祖塔克的支持只能算软实力。很显然,古比雪夫认为硬实力更管用。
想当年列宁和托洛茨基怎么搞成十月革命的?还不是有前线撤下来的百万溃兵的支持,没有军队的支持,分分钟列宁和托洛茨基就会被克伦斯基砍了炖汤。甚至二月革命也是一样,如果不是彼得格勒的军队反水了,尼古拉二世能下台?
而软实力则不一样,想一想,随着列宁退休,甚至在未来随着列宁逝世,鲁祖塔克所代表的软实力将一点点消亡。而李晓峰所代表的硬实力随着卫国战争进行只会逐渐增强。
讲心里话,古比雪夫觉得卫国战争爆发之后斯维尔德洛夫的选择是相当的奇怪,在这个时候李晓峰的作用更加突出,从长远考虑应该是拉住李晓峰,这才能稳固基础。而斯维尔德洛夫却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