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火箭(4)
作者:马口铁      更新:2022-04-03 20:12      字数:6575
�部分动力驱动rd-1的泵机为推进剂增压。但是格鲁什科偏好于采用燃烧稳定的硝酸氧化剂,这使得氧化剂泵的耐腐蚀问题非常棘手。一直到1944年,格鲁什科才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么说吧,戈达德的方案是小活塞机带动大火箭,而格鲁什科则是用大活塞机带动小火箭,不过他们的尝试都不太成功。真正推动泵压循环的还是前面说到的那位天才冯.布劳恩。

  在设计a-4火箭(就是后来著名的v-2导弹)时,冯.布劳恩跳出了挤压循环的条条框框,引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最重要的自然是泵压循环,他很自然的想到直接用泵来输送推进剂,但是用什么动力来驱动这台泵机就是大问题了。你想想导弹的每一分重量都是宝贵的,总不能装死重的活塞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吧?

  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不在冯布劳恩,而在另一位德国工程师手里,此人叫赫尔姆斯.******。这位当年在帮德国海军搞先进潜艇研发,他主要负责动力这块。

  众所周知,常规潜艇受限于蓄电池的水平,隔一段时间就得上浮打开柴油机带动发电机给电池充电。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让潜艇摆脱这种限制呢?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核动力,不过那个年代还不现实。为此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干脆携带多一点氧化剂,咱们在海底也能开柴油机发电,比如苏联在二战中就尝试过储存液氧,不过低温储存的液氧危险性实在太大,弄不好就要爆,自然的俄国人是失败了。

  ******想到的办法是双氧水,这玩意儿比液氧安全一些。可以常温储存,更重要的是,双氧水催化分解时可以长生富含氧气的水蒸气,温度可以达到五百度,这个温度足以使烃类或者醇类燃料自然。也就是说无论是双氧水直接催化分解,还是进一步与燃料混合燃烧都非常适合驱动涡轮机,这种涡轮机就叫******透平。

  当然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还是相当危险的。比如1934年3月,冯布劳恩的助手沃姆克博士将双氧水同酒精混合时就发生了爆炸,当场炸死了包括沃姆克在内的三人,一度的双氧水加酒精的思路被禁止。

  好在很快德国空军通过实验证明将********盐溶液作为催化剂喷射到高浓度的双氧水中可以触发稳定的分解反应,这才使得德国人重新捡起******透平这条路。比如说v-2的涡轮泵就是由双氧水分解驱动的,由于其中并没有发生燃烧反应,因此这种泵只能叫气体发生器,而不能叫燃起发生器(很重要)。

  v-2上有a、b两个贮藏箱,a箱里是作为催化剂的********盐溶液,b箱贮藏的是80%浓度的双氧水。它们在气体发生器内相遇之后发生一连串的反应,主反应是双氧水的催化分解,由于这是放热反应,而且反应相当剧烈,因此生成的是氧气和水蒸气。副反应是********受热后自身的分解,生成的是高锰酸钠、二氧化锰和氧气,副反应增大了氧气的生成量,是一大利好。

  这些生成的气体推动涡轮泵输出3800转/分的580马力功率,驱动燃料泵和氧化机泵运转,使酒精和液氧的流量分别提高到58千克/秒和72千克/秒。

  当时v-2的推进剂标准加注量是酒精8360磅、液氧10800磅,涡轮泵全速工作时实际只够发动机工作一分钟多点。而正是这一分钟多的上升段,就足以使v-2携带一枚近一吨的弹头飞出三百公里。

  似乎是这很给力,但是对于科罗廖夫来说,这远远不够用。气体发生器跟后来燃起发生器相比还是太小巫见大巫了。科罗廖夫的想法是用燃起发生器取代v-2上的气体发生器,让涡轮泵的功率变得更大!

  当然一开始科罗廖夫和格鲁什科还没有走那么远,他们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