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去晁来篇(2)
作者:
梦中宋韵55 更新:2023-02-07 07:57 字数:3864
��后又偏向了邓通,都是站在钢丝上寻找平衡点的结果。
这就是政治,犹如男女交欢,却又不讲太多感情!
贾谊的隔代同伴屈原曾在《离骚》中叹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总是以美人自喻,天才配贤君犹如美人配香草。贾谊也像到处招惹人而又不得宠的美人,唯有独守空房,在命运的岁月里任容颜衰老,抑郁寡欢,最终被从窗前飞过的那片黄叶勾走了魂儿…
让汉朝人忧心忡忡的匈奴狼灾,终于降临这片黄色的土地!梁怀王刘揖坠马而死的同月,匈奴骑兵开始入侵陇西郡郡治狄道,不断攻击抢劫。
汉朝人并不知道:这仅仅是老上单于的试抢演习、未来大规模入寇的开始!不过,还是有人看出匈奴将有大动作的迹象。这个人,就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
晁错,平生为人刚正苛刻。早年随某大师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法之学,通晓典籍,因此被提为太常掌故。后来,刘恒发现满朝无人治《尚书》,又听说齐国有一叫伏胜的人是旧秦时代的博士。秦始皇焚书时,他把一部《尚书》藏于墙壁之中。直等到汉朝建立、汉惠帝废除书禁,伏胜才得以毁壁取书。但因年深日久,原书大半已损毁,只剩下29篇残简,于是伏胜就开始在齐地教授《尚书》,以后靠治《尚书》吃饭(后来汉武帝时期,鲁恭王刘余又在孔子旧宅的孔壁中得到29篇《尚书》残篇,合成58篇,由孔子的十二世孙孔安国考订笺注后,流传后世)
但伏老先生目前已九十多高龄,要想征召他入朝,实在是有些为难老人家。于是刘恒决定:让太常派人去跟班学习。太常领导一眼就瞧上了晁错,派他去齐国留学。晁错从齐国留学毕业后回到长安,果然是个镀过金的人,满嘴跑的都是《尚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晁错因此被刘恒提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又迁为博士。
博士晁错除博采各家之长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策论。我们知道:策论是贾谊的绝手活。如贾谊说他自己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现在贾谊死后,晁错如说他自己第二,一样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我们找不到贾谊和晁错的交往片段,但纵观晁错的一生,他的诸多思想仍摆不脱贾谊的影子。最明显的地方就是:都主张重农主义、弱诸侯主义。两人不同的是: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匈奴,晁错没像贾谊那样跳起来喊打,而是提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建议。
晁错先上了第一篇奏章《言兵事疏》,指出用兵大旨在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三事。地形有高下的区别,匈奴善山战、中原善野战;士卒有强弱的分别,选练必精良、操演必纯熟,毋轻举而致败;器械有利钝的区别,劲弩长戟利远、坚甲利刃利近,贵因时而制宜。再指出匈奴有长技三:中原之马弗与、中原之骑弗与、中原之人弗与;而中原有长技五:匈奴之众易挠乱、匈奴之弓弗能格、匈奴之兵弗能当、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匈奴之足弗能给。与匈奴作战,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最后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使降胡、义渠、蛮夷等作为前驱,结以恩信,赐以甲兵。险阻地区,就由这些外籍兵团出击;平原地区,则由汉朝战车兵团和弓箭进攻。两者合一,互相支援,才可构成万全之策。
紧接着,晁错又上第二篇奏章《论守备边塞疏》第三篇奏章《论募民徙塞下疏》,提出募民实边的策略。该策略最大的好处就是可大大减少国家的战争成本。道理是很显然的: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只要是没饭吃、没衣穿就过来抢,抢完就跑。于是汉朝要打他,农人不得不放下地上的活、商人不得不停下手头的生意、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皇帝不得不亲征…导致一旦匈奴来袭,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手忙脚乱,心躁不安。这就是匈奴留给汉朝人的后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