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驾崩篇(3)
作者:梦中宋韵55      更新:2023-02-07 07:58      字数:4306
�断刘启,就无法理解刘彻,更无法理解汉朝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的未来。

  回眸历史,后人将刘恒、刘启父子俩开创的时代,美其名曰:文景之治。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都对这个时代不吝溢美之辞:

  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年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子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辱焉。当此之时,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自是之后,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狭义的文景之治从bc180年后9月刘恒登基开始,到bc141年1月刘启驾崩结束。那么,文景之治共有38年多。但广义的文景之治,不应该只包括这两位皇帝的任期。而应从bc202年2月楚汉之争结束、刘邦正式称帝,到刘启驾崩结束。这近61年的一个甲子都应属于“文景之治”这个广义的时代!因吕雉太后尽管在政治意识形态上走了扶持吕氏的弯路,但她的国家政策路线始终没变。所以在文景之治的勋章上,也有刘邦、吕雉、刘盈及薄太后、窦太后等人的一份功劳!汉初统治者皆以亡秦为鉴,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治国,以清净不扰民、让百姓休养生息为总方针,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从而开创出了一强大安定、兵革不兴、海内富庶、国力强盛的空前盛世!

  汉初一甲子,是大汉王朝由蛹化蝶的过程。仿佛扛顶的巨人扛起了黑暗的历史大门,让汉朝这只美丽的蝴蝶寻找到黎明,嗅到花香,扑回了春天…事实上,文景之治哺育出来的不是一只花翅膀的蝴蝶。而是一只高翅展飞,傲视天下的雄鹰!这只雄鹰的时代名字就叫:汉武雄风!

  文景之治,到底给汉朝百姓带来了什么实际好处?我想无非以下两种:吃饱穿暖、少受罪。道理是很显然的。中国历史上,文人们就永远没有停止过替百姓呼喊的声音: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前者往往受战乱之苦,后者则往往受皇帝大兴土木之苦。但刘恒的确是个例外。他没有大兴宫殿,连穿的衣服几十年都没有变。兴,让百姓乐。我想:这才是文景之治的魅力所在!

  翻开中国历史,要衡量中国古代百姓幸福指数的标准,无非两个:衣食温饱、政治清明。如在此基础上,还能够让老百姓拥有自己的娱乐时间和场所,那就更加ok了。如用以上三个标准来评价刘恒、刘启父子,我们可以亮出这样的分数:满意。

  据司马光介绍,文景之治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首先,汉朝政府的钱堆在府库里,数都数不清,花都花不完,连穿线的绳子都烂了。其次,全国各地粮仓装满,甚至有的都没地方装了,只能露天,腐烂得都不能吃了。再次,百姓生活富裕,很多人都买得起真正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