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拜相篇(2)
作者:梦中宋韵55      更新:2023-02-07 07:59      字数:3689
位的,都是有侯爵身份的,唯独平民老头公孙弘缺了这一个要命的东西。公孙弘没侯爵事小,可皇帝的面子事大。我这么一个讲究排场,阔气十足的皇帝,怎能让丞相落得个寒酸命呢?于是,刘彻马上想到:是不是给公孙弘封个侯,将他与历任丞相的地位拉平呢?可我们知道:汉朝封侯的规矩是很严格的。如你不是刘氏亲族,又没什么功劳,那么拜官可以,封侯免谈。当初汉景帝刘启想封自己几个舅舅为侯,丞相周亚夫便死命不同意。不过自从文景两父子都封外戚为侯后,这也成了汉朝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戚,只要不是傻瓜笨蛋,都可以封侯。可人家毕竟是外戚,与皇家有亲,闲人也说不得。要想给公孙弘封侯,得找个什么借口呢?这事当然难不倒刘彻。刘彻马上下了一道诏“自朕登基,就不拘一格降人才。武将文臣,能者即上,封侯加爵没什么不可以的”于是,刘彻打着不拘一格的大旗,很顺利地封公孙弘为平津侯,食邑650户。刘彻此举创造了一个神话:丞相封侯,自公孙弘始!一句话,公孙弘真的赚大了!既为侯,当然有钱可以养闲人了。从此,公孙弘开始附庸风雅,招买宾客。所谓宾客无非两种:帮忙和帮闲。帮忙就是出谋划策,帮闲就是吹牛拍马。这帮没有白啃公孙弘粮食的人,每天就是聚会讨论提案,汇总成文。于是公孙弘就享现成的,直接送到刘彻面前,呈报现奏。公孙弘养客,刘彻手里也养一群客。公孙弘门下那帮客名不见经传,那叫小客;刘彻手里那帮人名震天下,那叫大客。刘彻为什么要养这帮大客?目的就是建立内朝,制约相权。如皇帝凡事听丞相的,君权可能就会旁落。刘彻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公孙弘将相权做大。所以每当公孙弘将提案交上来时,刘彻总要安排身边一两个人跳起来跟公孙弘辩论。之前,公孙弘已领教过朱买臣的厉害。最近他又尝到另一个牛人的厉害:吾丘寿王。不管朱买臣还是吾丘寿王,每次刘彻身边这群高级顾问站出来,公孙弘都得服输。服输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这不仅仅是口才问题,更是为官之道。我们有理由怀疑公孙弘。他在很多关键问题上是貌似较真,事实上却从没跟皇帝较过什么真。但除皇帝外,对于其他人,公孙弘都可以较真。前面已有一个主父偃为证,估计主父偃被人整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次公孙弘又准备跟两个人较真:一个是久违的董仲舒、另一个是前面一直斗得猛烈的汲黯老先生!董仲舒怎么惹上了公孙弘?这事说来话来。董仲舒不但惹上了公孙弘,甚至还惹上了公孙弘的敌人主父偃。这三个人为什么互相掐架,不分你我呢?在我看来,问题就出在他们的行业竞争上!董仲舒是怎么发家的?治《春秋》;主父偃是怎么发迹的?亦治《春秋》;那么公孙弘呢?还是治《春秋》。那么,此三人,谁的专业更厉害呢?当然是董仲舒!董仲舒三年苦练,写出盖世秘籍《春秋繁露》。而主父偃和公孙弘则不见有秘籍,都是些不成体系的奏表。唯独董仲舒,仿佛练成了降龙十八掌,自成一派,天下无敌。但任何武功都是有漏洞的。就是这本《春秋繁露》,让董仲舒差点死在主父偃的手上。事情是这样的:董仲舒治《春秋》,将它与阴阳家学说结成一体,发明了一个“天人合一”的阴阳预测学。他认为:天地一切灾异,都可在《春秋》里找到根据。于是董仲舒在地方上当诸侯国相时实施这套理论,得心应手,从没被怀疑过。董仲舒没被怀疑,那是因小地方,人们见识短。如真到长安城这种大地方,就有可能漏馅了。果然,还真出问题了!有一年,辽东高庙及长陵高园的大殿发生火灾,董仲舒听说后,又手痒翻《春秋》找阴阳论据。结果写了一通草稿,还没交上去,主父偃就上门来偷了。主父偃私下拜见董仲舒,没想到董仲舒就将没发表的论文交给主父偃过目。主父偃看后心里就笑了。他知道:现在是扳倒这个经学泰斗的时候了!于是,主父偃偷走了董仲舒的草稿,交给刘彻。刘彻一看,又召来一个人来看。这个人就是董仲舒的得意弟子吕步舒。刘彻问吕步舒“你觉得这篇论文写得怎么样”吕步舒根本不知道这文章是师傅写的,不由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