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家园(3)
作者:小说三两页1      更新:2023-02-14 02:50      字数:4060
��开国元老领导弃境中那些比他们还年轻的前辈,八大国柱将继续留任着手分封政策的改制工作。

  这几个不能入世的境域将建立一个制度复古的皇权帝国,比那弃境当前的政治制度稍有进步,将会与历史上的唐朝差不多。

  但他属于明之藩国,明帝国皇帝的私人领地,具有发达的交通,设有现代的金融机构与邮政业务,和另的皇室领地一样为明帝皇家卫队提供经济与物资保障。

  两层境域首批入迁百姓臣民六百六十余万,其中三分之二的男丁没有生育能力,却享受三十年的青壮期,多能健康地活过八十岁。三分之一则是正常男子,男子前世多是英俊的士族子弟,女子则多是比较端庄之人,郑国百姓的后人大都将美貌英俊者。

  这些投生者都带有前世的记忆,他们将在朱慈焯建藩立国之前近三十年进入国域进行初期建设。在朱慈焯就藩的时候,那些正常子民中的有的人已经死去,再不能看到他们的恩主小明王。

  第二日那三十万获得新生的百姓从昏睡中醒来,男男女女都能从身边拿到熟悉的衣衫,只是他们虽然举动如常却不能再受自己的思维去支配,之后三个月的记忆都非常模糊。

  午间用过稀饭便开始进行一千五百公里的长途跋涉,将在一个月后抵达刚开春不久的皇庄府县,明帝国的官员将进入既繁忙又兴奋的六个月,这是郑明帝国建国初期最大的一批移民。

  这一天内外两个境域都是个晴好的天气,好事的凡仙们把草原上的积雪清理得干干净净,一个时辰后连地面都已干燥。

  后面的洞府境域里依然在造人,这是第二批外迁百姓,他们都与前一批外迁者有着亲近的血缘关系,大多数服役从员会在这一天全部“招募”完成。

  那十万五千服役人员的家廷关系与相貌都在之前进行过调查,所有的人口登记都由凡仙分组“记录”,外迁皇庄与港外天都县的11.5户约63万人口分由六千凡仙作全程地监护,这个工作将与移民局合作至三年之后。

  在第三天的早晨,上下九洲的山河已经全部调整就绪,并接通了神王岛至底层陪都的水陆通道,毡帐后面去陪都皇城的暗道也已接通。

  郑国与外界的连接通道将全部设在下九州的凤城之内,与上九州及外面长岛的连接通也集中在凤城内外,这个比上面正都小了一圈的交通枢纽城市规划人口却不足60万。

  这个陪都全搬了弃境的那些建筑材料,除了皇城及两个别苑其余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地点却在风景如画的“杭州”。

  现在这西湖及周围的山水变化并不大,仍然处在凤城的西侧,在皇城北侧开凿了数百米的人工河与护城河相连接,并通过水门连接皇城旁边的西苑内的九洲池。

  这个陪都全搬了唐时期的洛阳皇城,皇城正门外面仍是有条人工“洛水”,结合凤城内外的人工运河解决城内居民生活用水与排水的需要。

  皇城中已建成的皇城宫廷各式建筑三十余座,雄伟华丽、精美无比,让人想象着盛唐天朝的高不可攀。后面及东边的几个小城也已建好,除了含嘉仓城及圆璧城中心的“九龙通天码头”,其余的小城与外城只有几十座形式各异或雄伟异常的城门楼。

  只是迁建后的都城规模较小,城墙周长19.8公里,“洛水”之北基本都是宫廷用地,搬迁后略作改变,皇城居中而置,原来东边的八柱国府邸都没地方安置。

  当看到“长安”都城的模型时,朱慈焯却略感遗憾,感觉应该把大明宫建在凤城的“西湖”边上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