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归家(2)
作者:
风中的失落 更新:2023-01-29 02:56 字数:3089
br />
吴帆徽在村中住宿的地方,自然也是在大山脚下的窑洞里面,而且是最大的一个窑洞,整个的村子里,能够随意进入储存钱粮地方的,也就是吴帆徽了。
不管是从岐山县来的诸多人员,还是从甘肃等地收纳的人员,包括从登州招募的投降的军士,已经习惯了这种冬暖夏凉的窑洞。
大山右边的空地,则全部开辟为马棚,所有的战马都集中在这里,有专人进行管理。
吴氏家族护院所拥有的战马,达到了六百匹,其中包括从登州带回来的近两百匹的战马,这些战马,以土谷浑马为主,吐谷浑吗比蒙古马高大,战场冲锋的时候,速度也更快一些。
接连十多天的时间,吴帆徽都是留在马鞍山村,他与李勇等人商议,如何扩大吴氏家族护院的队伍,如何规避朝廷和官府的注意。
其实仅仅就马鞍山村来说,就能够招募到近两百的青壮,而且吴氏家族护院这个职位,已经成为所有米脂县百姓都羡慕的职位了,护院每月的饷银是固定的,达到了二两银子,且从没有拖欠,护院用这些饷银养活家人足足有余,而马鞍山村人口迅速增加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嫁到村里的姑娘越来越多,包括县城内不少的姑娘。
与李勇等人商议之后,吴帆徽决定继续招募护院,让吴氏家族护院的人数达到千人的规模,当护院的规模达到千人之后,接下来招募的就不能够称之为吴氏家族护院,暂时称呼为吴氏家族的下人,人数方面暂时限定为一千人,他们得到的饷银为一两五钱银子,同样要参与到平日的训练之中,同样要服从村里的管制。
吴帆徽还有一个想法,等到时机成熟,也就是流寇再次到陕西境内造反,整个的陕西陷入到混乱之中的时候,吴氏家族可以找到县衙商议,以民团的名义,来固定这些人的身份。
民团的人数,没有太多的限制,几百人上千人甚至几千人都是可以的。
吴帆徽回家的时节,冬小麦快要播种了。
粮食是重中之重,没有粮食什么都无从谈起,而且吴帆徽也不可能源源不断拿出来那么多的银子,养活吴氏家族护院这么庞大的队伍,尽管他这几年获得的银两,富可敌国,可惜开销也是巨大的。
玉蜀黍的种植,已经在米脂县全面铺开,以马鞍山村为中心点,覆盖周遭二十里地的所有地方,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玉蜀黍,种植的亩数早就超过万亩的规模,按照吴帆徽的安排,戴能祥等人没有藏私,将玉蜀黍的种植办法,传授给了所有的农户,故而玉蜀黍连续两年的时间,都是丰收的,产量超过了小麦和小米,这也大致保证了老百姓有吃的,不至于饿肚子。
赋税方面,吴氏家族几乎不用缴纳多少的赋税,这里面有米脂县知县朱天麟的功劳,也有吴帆徽因为身份的变化,让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的因素。
吴帆徽对于这样的状况,有些不以为然,他认为大明王朝的衰败,土地兼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士大夫家族兼并大量土地,却不承担或者很少承担赋税,吴氏家族算是其中的受益者,而诸多最底层的百姓,则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被沉重的赋税压得透不过气来,整个的王朝,也是在这种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之中,走向了灭亡。
若是不能够从制度上面予以改进,不能够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这种情况就将长久的持续下去,任何的一个王朝都难以避免,而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明王朝,更是会身陷土地兼并的恶果之中,最终走向灭亡。
吴帆徽当然不会要求吴氏家族按照要求缴纳赋税,他还没有愚蠢到这一步,整个的大气候没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