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九章 国内的那些事儿(三)(3)
作者:
庄不易 更新:2022-10-12 03:14 字数:5150
p>
简单点说,建设兵团更像是一个巨无霸型的央企,或者说皇企,待遇都是从企业里走,但这个时代不是现代,不是说发个广告就能招起人来的,要通过当地的官员配合。</p>
只有当地的基层官员,才能去挨家挨户的招人,统计人,发户口等,还要配合规划处做城建规划等,这方方面面的,就需要用到不少公务员,这些人呢,是官身,不吃建设兵团的薪水,只吃国库的薪水,慢慢的,这部分人的数目多了,需要的钱也多了。</p>
反正呢,说的简单点,李永吉搞的那一套东西,国家的确是发展了,而且是急速发展,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军力也跟着增强,工农业都在健康茁壮的发展,连教育事业与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大踏步前进,总之几乎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p>
但是,在这些各方面大跃进的同时,官方的管理成本也是节节升高,但收入却没有大幅度增加,所以赤字的数目越来越大,已经大到连财政部的官员都被吓的连连辞职的地步了。</p>
可以这么说,在这些巨额赤字的情况下,沈世明一直是在靠增发纸币来支付越来越大的行政支出,可他稍微一算,到了1864年的时候,增发的纸币数目已经超过国库贵金属收入的十倍,这让没经历过类似情况的沈世明也干净如坐针毡,总害怕哪一天这套增发纸币的把戏玩不转崩盘,最终让帝国政府陷入破产的险恶境界。</p>
普通商号破产,可以变卖资产抵债,但一国政府如果破产,发不出工资,那么大家只会哪沈世明当出气筒,弄不好皇帝就会把他给咔嚓了以平民愤,然后换个人上台。</p>
也就是说,在沈世明看来,皇帝高高在上,又掌握大军,是不会有错的,就算政府破产没钱,发不出钱来了,也翻不了天。</p>
但是,那些拿不到钱,日子过不下去的官员肯定会自己想办法,比如贪污受贿,比如告御状等等,反正持续下去,行政班子只会越来越恶化,到时候就成了他的无能,而历朝历代对待这种情况,似乎都只有推出一个替罪羊砍掉了事,从而平息民愤官怨。</p>
以沈世明的见识,他只能看到这里,根本不知道,其实才十倍的纸币增发,对国内的金融体系根本就不会造成任何问题!</p>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华元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信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贵金属货币了,而是一种具备信用的国家货币,跟中华帝国整体信用是绑在一起的。</p>
现如今,整个中华帝国各方面都是欣欣向荣,从百姓到官兵,各阶层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需要的是更多的货币以增加流通,而不是货币紧缩。</p>
因此。在这种各方面大跃进的背景下,才增发了十倍的纸币,在李永吉看来是小家子气了点,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通货紧缩状况了,要按照李永吉的本意,应该增加更多的纸币才行。</p>
不过,后来李永吉觉得,如今毕竟老百姓还是更认可贵金属货币,很多人拿到纸币后,第一时间都是换成银币式样的华元。而不是继续持有纸币,只有那些大商人,为了交易方便才大量使用纸币,但很多也都是直接走银行的支票,用纸币的不多。</p>
正因为如此,所以李永吉才同意了沈世明的谨慎增发政策,也就是不滥发纸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p>
但是,虽然没有滥发纸币。但因为有国外大量源源不断的贵金属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