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0 生不逢时(2)
作者:
鲇鱼头 更新:2022-10-10 10:06 字数:4092
亚历山大十年前开始在印度服役,世界大战爆发前加入英国远征军前往法国参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升任第1军军长,因为顺利组织第1军撤回英国,受到温斯顿的赞扬。
随后亚历山大前往缅甸,指挥缅甸英军对抗日军入侵。
在缅甸亚历山大惨遭失败,这不是亚历山大的问题,无论谁去指挥英印部队,都不可能战胜1941年的日军。
会议第一天,与会各方顺利达成共识,在北非组建北非盟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北非盟军作战。
紧接着在盟军总司令的人选上,开始出现争议。
亚历山大认为北非是英军的主战场,所以盟军总司令理应由英国人担任。
埃森豪威尔也想当总司令,理由是美国在北非的兵力正在快速增加,到年底可以达到30万人以上,美国人才是引领北非盟军获得胜利的最大因素。
埃森豪威尔自荐的同时,隐晦表示了对英军和南部非洲军队,以及自由法军的鄙视。
就算没有美军加入,盟军在北非的实力也远超德意联军。
仗打成这样,拖了这么久,埃森豪威尔很婉约的表示,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巴顿肯定是当仁不让,你们两位一个是少将,一个是中将,让我这个上将听从你们的指挥?
看不起谁呢!
戴高乐心态最稳,他知道怎么轮都轮不到他,所以坚决支持巴顿担任北非盟军总司令。
拉拢自由法国的好处开始出现了,2:1:1,得到戴高乐全力支持的巴顿,顺利成为北非盟军总司令,埃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担任副司令。
总司令的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马上又出现。
亚历山大认为盟军兵力分散,不利于对德意联军的反攻。
考虑到隆美尔手下的德意联军战斗力较强,亚历山大建议从埃及方向,向隆美尔北非军团发起进攻,理由是进攻部队可以得到南部非洲塞浦路斯舰队,以及英国地中海舰队的掩护,这样就算进攻距离较长,也不用担心后勤供应不足。
仗打到现在,后勤成为影响战役走向的最关键因素,隆美尔如果不是因为后勤不足,早就顺利占领苏伊士运河了。
亚历山大的提议遭到所有人的反对。
盟军在法属北非的出发阵地,明显比从埃及境内出发,距离隆美尔北非军团的核心区更近。
同时盟军在法属北非境内的兵力,也比埃及方向的兵力更多,自由法军接受的是南部非洲教官训练,战斗力比英印部队明显高出不止一筹。
同时盟军从法属北非出发,也可以得到舰队掩护。
在法属北非境内,盟军还有战斗力强大的陆基航空兵,隆美尔手下可以出动的战斗机已经所剩无几。
从8月5号到15号,整整十天,盟军都在为进攻发起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16号突然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南部非洲空军的侦察机发现隆美尔北非军团正在调动兵力,很可能在近期向盟军发动新的进攻。
会议主题马上从进攻变成防守。
这一次争论的焦点在于隆美尔的主攻方向上。
亚历山大再次坚称,隆美尔的主攻方向肯定是埃及。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