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赵国华的机会又来了(2)
作者:沧海逍遥客      更新:2023-02-25 04:15      字数:2875
�看来是我输了。”

  “在下实在是怕耽搁大人的事情,所以一放下手里的事就赶来了。”赵国华急忙说道。

  听了这话,宋知县看了王捕头一眼,王捕头轻轻点了下头,这下宋知县更高兴了,看赵国华是更加的顺眼。

  众人客套毕,把无关的人支开,孙富也要出去,看了赵国华一眼,宋知县笑着道:“这位壮士就留在这里吧……”孙富闻言,感激的看了宋知县一眼。

  见屋里只留下可以参与商量此事的人了,于是宋知县就把王捕头在鸣凤村对赵国华说过的事又说了一遍,只是内容和细节上更加详细。

  听了这话,赵国华考虑了一会,才问宋知县道:“宋大人,不知我县凑集这二十万两银子是否容易?”

  “唉!别说二十万,就是十万也凑不出啊。”宋知县摇着头,一脸难色的说道。

  “可是那孟知府的命令你怎么办,他可是限期一个月让县里凑集白银二十万两啊。”赵国华又问道。

  宋知县面有难色的苦笑着道:“如果,实在没办法的话,本官……本官只能寅吃卯粮了只是这样做,本官就对不起永新的父老了……”

  “大人不可,永新的百姓已经够苦的了,大人如果这样做,恐怕会官逼民反,到时大人如何处置,一个不好,恐怕大人的身家性命也……”赵国华说到这里,停住了。

  听了这话,宋知县机凌凌的打了个冷战,如梦初醒。

  原来他只想到通过横征暴敛的方法收取二十万两银子交差了事,可是却没想到这事的后果,北方已是打的一团糟了,如果南方因为自己的横征暴敛民众出现暴乱,真的是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对着赵国华长长一揖,感激的说道:“若非明远提醒,老夫几乎铸下大错。”

  赵国华避开了宋知县的大礼,他沉思说道:“二十万两银子,其实说起来也不多,只要全县的大户和城里的商贾支持一下,也可以收齐,因此要收银子,只能向大户和商贾收取,这样才不会引起县里的动荡。”

  “大户和商贾?”宋知县说着,苦笑着摇了摇头。

  牛师爷道:“明远兄,我承认你说的方法是对的,可是在这大明朝,根本行不通,这些大户和大商贾,谁家后面没有朝廷官员的影子,不要说宋知县动不了他们,就是省里的巡抚大人也不见得敢动他们。”

  听了牛师爷的话,赵国华叹了口气,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赵国华爱看历史书,他知道明朝的这个弊病是从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就开始了。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为了拉拢知识分子,就下达了一系列优待读书人的法令和政令,其中有一条就是官绅不纳粮不交税,不服劳役。在新朝刚立时,土地兼并还不太严重,这样的法令和政令确实能够吸引大量的知识分子为新朝效力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吏和乡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需要优待的人越来越多,交税纳粮的人却越来越少,而政治的腐败,又使土地兼并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不需要交粮纳税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朝廷收到的税赋就更少了,为了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这些负担就落在了那些还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身上,骤然加大几倍十几倍的税赋,逼得自耕农们卖儿卖女,最后卖无可卖时,揭竿而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而因为收不到足够的税赋,又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灾民;于是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饥兵又作乱。饥民与饥兵相结合,引发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