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卢象升的决心(2)
作者:沧海逍遥客      更新:2023-02-25 04:19      字数:3058
�”齐信仁咧着大嘴笑着道。

  “一定!一定!”赵国华拱手说道,然后上了马,大声道:“出发。”随即,忠勇队开拨了。马蹄声、人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队伍踏着路上的尘土,隆隆的走向了远方。

  崇祯九年(1636)十月,张献忠自均州(今均县西)、老回回自新野、蝎于块自唐县(今唐河)拥众二十万,同时出兵。十三日,攻襄阳。农民军大败总兵秦翼明。湖广震动。可这些事已和卢象升无关了,他就是想管,也没有这个权力了。

  他自从离开京师后,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阳和接任宣大总督之职。

  宣大总督官名。全衔为“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简称宣大总督。驻阳和(今山西阳高),辖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

  明代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在长城沿线设了九镇,后来,又增加为十一镇,十一镇各设巡抚,巡抚之上设三总督,三总督分别为蓟辽总督、宣大总督、陕西三边总督。

  阳高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西汉置高柳县,金改名白登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阳和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宣德元年(1426)徙高山卫来此同治,属大同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设大同东路。

  清初改阳和卫为阳高卫,属大同府。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县,属大同府。

  阳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总面积1726平方公里。

  明代的兵制,十一镇的兵多来自下面各个卫所,但卫所没有调兵权,军事指挥权在总兵巡抚、都司。北方边塞设置总兵是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军事管理体制,它要解决的是卫所统兵而无权指挥的矛盾。在总兵体制下设“协守副总兵一人。……分守参将七人。……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

  副总兵多是万全都司的主官副主官担任。都司的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镇之下则设路,路下辖若干个关城、营堡。参将是路的最高指挥官员,游击将军管理机动部队,同是总兵的主要助手。

  担任这些职务的将领大约也在三品,衙署也是先锋队规模。不同的是他们是直接指挥军队的将领,衙门常靠近军营或者练兵场。

  阳和卫城的中心,大明北疆三大总督之一的宣大总督衙门就屹立在此,一正两偏的三座大门,飞梁挑檐气势恢宏,门口两个巨大的石狮子,怒目注视着往来人等,门前两个大旗杆高高飘扬着明字旗和卢字旗,八个盔明甲亮的天雄军士兵站在大门两边,手按腰刀,挺腰凹肚正视前方,就像钉子似地伫立在大门两边,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

  昨天进了阳和,今天卢象升就和大家开了见面会。

  “众位大人,诸位将军,本官今日起正式接任宣大总督之职,望诸位与本官同心协力把宣大打造成鞑子攻不进,砸不烂,咬不碎的铁打堡垒,真正成为阻挡鞑子进犯大明的铜墙铁壁。”卢象升朗声说道。

  众官早已听说过卢象升的事了,也知道他做事狠辣,性格刚强,并非上任宣大总督梁庭栋那样的无能之辈可比,因此躬着身恭敬的齐声道:“谨遵大人均旨,我等一定听从大人安排,为宣大建设出力。”

  “好。说的不错,请三位巡抚先回府吧,我和三位总兵有事相商量。”卢象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