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杨嗣昌奉诏出仕(2)
作者:沧海逍遥客      更新:2023-02-25 04:20      字数:3028
p; 听他一直在看这些书,崇祯心里暗自道:“看来他是准备出来后大展拳脚了。”想到这他又微笑道:“爱卿为何每日都看《论语》?”

  拱手一拜,杨嗣昌道:“陛下,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臣要向赵普学习,辅助陛下中兴大明。”

  这话说得崇祯心头一热,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控制了一下情绪,这才转回来坐下语气更加温和的说道:“爱卿可为朕说说你读了这些书后的想法”

  “陛下要听,那臣就献丑了。”说着,杨嗣昌就讲述起来。

  杨嗣昌在乡间居住了一年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他当过教书先生,管过国家财政,做过地方大员,亦担任过兵部侍郎,阅历比较丰富。工于文笔书札,又有口才。正好这次皇帝跟他交谈,他就一一应对,侃侃而谈,将他自己胸中所学一一展现。

  听了之后,崇祯心中一阵感叹,暗想:“这人是个能臣,若是早点用他,说不定大明局势也没有现在这样糟糕了。想到这,他说道:“爱卿,现在朝廷兵部尚书之职空缺,兵部关乎军机大事,不能长期空置,我想委爱卿担任此职,还请不要推辞”

  “臣才疏学浅,恐会耽误陛下的军机大事……”杨嗣昌假意推辞。实际,他也想在军事上一展身手,否则他也不会读兵书了。

  崇祯笑著道:“爱卿的能力联已尽知,做兵部尚书没有问题,你就不要推辞了。”

  “臣尊旨。谢主隆恩。”杨嗣昌说着,跪倒磕头谢恩。

  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以后,立即着手谋划怎样对付流寇和鞑子的事情。

  四月初二日,他上了《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疏曰:“窃臣犬马弩钝,加以草木幽忧,一切失其常度。蒙恩破格起用,叠奉明旨星趋,首以安边荡寇勉臣料理。似乎安边第一,荡寇次之。微臣乃言必安内方可攘外。何也?窃以天下大势譬之人身,京师元首也,宣、蓟诸边肩臂也,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人之一身,元首为重。边烽讧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腹心之内,中之甚深。急者诚不可缓图,而深者尤不可忽视也。……以故臣言必安内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后足兵,必保民斯能荡寇,此实今日证治之切,根本之图。非敢缓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内耳…………”

  上述话的意思,归纳起来就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先灭贼寇,再抗满清。主张军事重点应放在镇压农民起义方面。这一“攘外必先安内”主张,实际上是对明廷既往的“重外轻内”的军事战略作了重大改变。

  他的看法正好和崇祯的想法一致,崇祯看了大喜,便在早朝时让众臣传看了这道奏折

  大家看完后,纷纷点头称是。见众臣首肯,崇祯心里大喜,又看了一眼杨嗣昌,见他沉稳的站着,脸上并没有得意之色,更感觉用对人了。

  “杨爱卿,你这奏疏,具体该当如何实施?”崇祯脸带微笑温言问道。

  杨嗣昌道:“臣已谋划了一方略,只要依之而行,最多三个月,贼寇必破!”

  听说只要三个月就可以消灭闹腾了九年的流寇,众大臣嘴角不由得出现了一丝嘲讽的冷笑,大家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办法可以三个月就把闹腾了九年的流寇灭了,当初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可结果如何。现在杨嗣昌说三个月灭寇,他不过是糊弄皇帝而已。

  崇祯却是没想这些,反而一脸渴盼之色的问道:“不知是什么方略?还请爱卿为联和众爱卿细说。”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