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五章 黑幕原来是这样(2)
作者:沧海逍遥客      更新:2023-02-25 04:22      字数:2967
�县署2级(一般县为七品)。较高的政治地位是因为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原由便是当地灿烂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中国古代的三大国际贸易为:瓷器、茶叶和丝绸。)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诗句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根据《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朝廷茶叶税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

  唐代,浮梁县(当时还没有景德镇,景德镇称为昌南镇)的制瓷业工匠霍仲初、陶玉所制的陶瓷精美绝仑,有假玉器之称,被时人称为“霍窑瓷”和“陶窑瓷”。宋代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真宗皇帝因欣赏浮梁县昌南镇所产的瓷器,将其年号赐给了这里当地名,易昌南镇为景德镇,从此景德镇之名便誉满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将其年号赐给一个地方当地名。历史上只有两座城市的名称是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另一座是浙江省的绍兴市,但比景德镇晚一百多年)。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开创了景德镇“官窑瓷”的烧造历史。明代,沿袭元代建制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清代,在景德镇设置“御窑瓷厂”,将景德镇的制瓷业推向了极致!

  到了县衙门口,牛欢等人就要往里闯,守门的衙役见了,想拦又不敢拦,一个岁数大点的衙役急忙走过去客气的问道:“几位军爷,不知道县衙有何事?”

  看了他一眼,牛欢说道:“我们要进县衙找县令,我家将军有话要我带给县令。”

  “不知是什么话,可否由小人转达。”这个衙役问道。

  看了看他,牛欢说道“我家将军请浮梁县令和县丞、主簿等官吏到景德镇《佳味居》做客,他说了,如果县令不去,他就带兵在城外等,什么时候同意来,什么时候撤兵。”

  “这……好吧,我进去转告县令大人。”听了这些话,这个衙役犹豫了一下,这才说道。

  吴良成正在和小妾张梅香在后花园喝酒,这个衙役走进去,跪下磕过头,把牛欢说的话转告了吴良成。

  听了那些话,看了赵国华的名刺,吴良成腾地站了起来,把手里的杯子摔在地上,怒气冲冲的说道:“一个四品武官而已,本官就不听他的,他能奈我何。请孙师爷过来。”

  一会儿,一个五十多岁身材廋削,头发花白,三角眼,尖下巴的文士模样的人走了进来。此人就是吴良成的师爷尤精华。

  “见过东翁。”尤精华躬身施礼。

  指着那个衙役,吴良成强压着怒火,说道“杨三,你把姓赵的说的话对尤师爷再说一遍。”

  杨三就是进来转述牛欢说的赵国华的话的那个衙役。

  “是。大人。”杨三又说了一遍刚才转述的赵国华的话。

  听了这些话,尤师爷沉吟了一阵,这才说道:“大人,我认为您还是低一下头的好。”

  “他姓赵的不过才是个四品武官。我为何要向他低头?”吴良成说道。

  躬身施了一礼,尤师爷说道:“大人,我浮梁的经济靠的是陶瓷和茶,如果你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会把我们浮梁对外的交通要道派兵封锁起来,那我们县的商品进出就麻烦了,到时候可就是你去求他了,那时他再提出些别的非份要求来,我们就被动了。”

  仔细的想了一下,吴良成这才说道:“好吧,本官就听先生的。来呀,备轿。前往景德镇《佳味居》,见一见那姓赵的武夫。尤师爷也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