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哀乎宋亡崖山(2)
作者:广渠门内      更新:2023-03-23 03:36      字数:3265
sp;不久﹐在广东和江西抗元的文天祥,因为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元军在海丰县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祥兴二年,元朝派汉人投降大将、生俘文天祥的张弘范为主帅,西夏后裔李恒为副帅,进攻赵昺朝廷。此时宋军兵力号称二十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等非战斗人员,而张弘范和李恒有精兵十余万。双方竭尽全力,在崖山展开最后一战。

  宋军有人建议,应当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但此时士气低落,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将一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方式屯于海湾内,将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张弘范深谙兵法,令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张世杰有所防范,将宋船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抵御元军火攻。

  元朝水师火攻不成,采取封锁之法,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被断淡水,吃干粮十余日,被迫饮食海水,造成呕泄腹泻,战斗力下降。

  经过数轮激战,张弘范想尽一切办法,生擒张世杰外甥韩某,向张世杰三次招降,均未果。又命被俘的文天祥写书劝降,文天祥却誓死不从,反以被俘渡江之时写的一首《过零丁洋》相送。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时看后,也不再相逼文天祥,于是一心与宋军决战。将其军分成四份,在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他自领一军与宋军正面相对,只相隔一里开外。并反其道而行之,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

  当时,乘潮进攻宋军北边的李恒等元军失败,顺潮而退。张弘范即令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却不想,张弘范的水师以奏乐为号,开始正面进攻,用幔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前进号令。

  宋军听见鸣金声,以为元军兵退。却不想,元军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几乎在撞上宋军船只后,才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

  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命斩断大索突围而去。但为时已晚,小皇帝赵昺的船只被夹于中间,冲突不出。最后,左丞相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为避免受辱,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而亡。

  这之后,便发生了中华历史上最壮烈的一幕。皇帝身亡后,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这可不是夸张,而是《宋史》记载的史实,“此战,十余万具尸体浮海。”

  战后,仅张世杰侥幸逃出,本希望以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却不想杨太后在听闻赵昺的死讯后,赴海自杀。张世杰收敛其遗体后,将其葬在海边,哀伤而去。

  之后,张弘范收兵,所惧者唯张世杰一人。其后,不知是不是上天真要亡宋,张世杰乘坐之船竟然被飓风摧毁,一代名将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于是,“世杰身死,宋亡”。

  次日,海上浮尸十万。陆秀夫的尸体被百姓找到,安葬起来,小皇帝赵昺的尸体则为元军寻得,只见一眉清目秀的小儿身穿龙袍,头戴皇冠,身上还挂着一个玉玺。

  元兵将玉玺交给张弘范,张弘范确认这小儿是赵昺,派人寻回,然而赵昺的尸体已经下落不明。据说被百姓埋葬在了广东深圳赤湾村里,至今仍存。

  灭宋后,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