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8)
作者:沈常青      更新:2021-09-29 13:36      字数:10276
�己的亲侄女李华介绍与他认识。

  两个年轻人相处不到半年,就开始谈婚论嫁,并且顺利地步入婚姻殿堂。李华在市化工厂上班,虽说只是个工人,毕竟也是国营单位。

  小两口初婚的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最主要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方敬文在孝感落了户,成了体面的城市人。

  副食品批发公司职工宿舍楼位于孝感市区最热闹的北正街。敬文李华住的是两个相邻的单间房,他们在中间开了一个门,把两间房打通,又隔出部分空间做厨房,辟出两平方米做厕所,改成了有模有样的套房。

  这套二十多平米的房子,不仅是敬文李华的安乐窝,更是方家老少两辈人的骄傲。方爸爸不再对大儿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了,父子关系虽然算不上融洽,但也不象往日那么紧张。儿长三十岁,老子往后退。这是自然规律,方爸爸不愿意去强行违抗,免得大家都不开心。

  敬文李华婚后的第二年,有了一个儿子,取名亮亮。

  亮亮的到来给他们的小家庭及双方的亲人们带来无尽的快乐。这个小东西,简直成了大人们的开心果。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着亲他,叔叔姑姑舅舅小姨抢着抱他,有时都感觉到分不匀。

  不过,开心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多了一个“小太阳”,家庭经济开支成倍增长。更要命的是,敬文所在的副食品批发公司和李华上班的市化工厂都开始走下坡路,效益一年不如一年。

  到亮亮上幼儿园时,往日红红火火的市五金交电批发公司、市纺织品批发公司、市百货批发公司相继破产倒闭,市副食品批发公司勉强维持,也是名存实亡。市化工厂则处于半停产状态,只能给工人们发生活费。

  收入大幅度减少,哄抬上去的消费水平又下不来,想改变已经形成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花钱如流水的习惯,那更是比登天还难敬文和李华开始陷入经济拮据、捉襟见肘的苦难岁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夫妻俩于是经常吵架,一家三口逢年过节回方湾镇,再也不如往日那么风光无限了。人穷志短,一块钱难倒英雄汉。为了养活老婆和儿子,方敬文重新开始向年迈体弱的父母伸手,找两个已经出嫁的姐姐“借”钱。这里的借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是因为他“借”钱是没有打算偿还的。

  三个月前,他刚从大姐红梅那儿“借”走两千元,说是要交亮亮参加乒乓球训练的学费。承诺一个月就还,可到期后一直没有动静。今天来谈贷款的事情,敬文对那两千元的欠款闭口不提,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一回事情。

  这种人,即使是亲爷老子,你也不敢为他办理贷款呀

  贷款是银行资金,不是个人的钱,出了问题是要承担责任的。再说,贷款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确保资金安全,要审查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人品。总不能因为有亲戚关系,就把所有的制度和原则抛到九霄云外吧

  王加林告诫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为方敬文办理贷款。当然,他不是简单生硬地拒绝,而是把话说得比较委婉。理由是:方敬文的户口不在孝北县,又提供不了担保,不符合借款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