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4)
作者:
沈常青 更新:2023-02-28 20:34 字数:8296
动下,王奶奶接纳了一个王姓男青年,作为上门女婿,随后与自己抚养的舅侄女结婚。——他们就是王加林的父母。姑且称他们为王爸爸和王妈妈吧!
王爸爸和王妈妈感情一直不好,据王妈妈讲,她是因为被王爸爸强奸才忍辱与之结婚的。
结婚时,王爸爸24岁,王妈妈只有16岁。16岁还不到国家规定的法定婚龄啊!但在王李村这样的落后乡村,这种情况见怪不怪,而且还相当普遍。没有谁吃饱了撑的,闲着没事干,狗拿耗子,去管这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
结婚之后,王爸爸和王妈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家里经常是鸡飞狗跳,很少有消停的时候。
第二年,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王加花。因为有了孩子,两人曾“协议停火”,夫妻关系有过短暂的改善。不过,好景不长,女儿刚刚满月,王爸爸和王妈妈之间的战火重燃,家里又开始硝烟弥漫。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两个已经同床共枕的年轻人,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会如此不共戴天,我们暂且不去理会。值得一提的是,王加花一岁半的时候,王加林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个小家伙出生那天,恰好赶上1965年元旦。
儿女双全了,又经过了婚后几年的磨合,王爸爸和王妈妈是不是就可以不闹了呢?
回答是否定的。又过了一年加半载,他们还是离婚了。王妈妈带着女儿王加花,回到了她的出生之地白沙铺,住进了已经离世的亲生父母留下的三间破烂房屋。王加林则跟着王奶奶和王爸爸,祖孙三人继续在王李村生活。
王妈妈回白沙铺之后种过地,做过小买卖,后来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祖国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投身三线建设。
王妈妈带着女儿过了十年单身生活,后来通过别人牵线搭桥,改嫁给了同样在参与三线建设的一个部队军官。那位军官的前妻因病离世,留下两儿一女三个小孩,最大的12岁,最小的3岁。加上12岁的王加花,这个重组的家庭就有了四个孩子。
两年之后,王妈妈又生下一个女儿。家里等着吃饭穿衣的小家伙增加到五人,全靠王妈妈和她的军官丈夫养活。
——这就是王加林母亲这边的情况。
王加林的父亲呢?王爸爸打走老婆之后,也蒙生过悔恨之意,曾多次在王妈妈面前痛哭流涕,希望两人能够复婚,甚至赌咒发誓,一定痛改前非。但王爸爸的真情并没有打动王妈妈,她誓言“好马不吃回头草”。事实上,王妈妈在骨子里就看不上王爸爸。
复婚无望,王爸爸只得寻找其他的女人再婚。但这条路既艰辛又曲折,经过的时间也比较漫长,直到王加林考上师范学校之后,王爸爸才如愿以偿。
再婚之后的王爸爸精神焕发,与二婚老婆又生下了两个女儿。眼下,大女儿刚刚学会走路,小女儿整天躺在摇篮里。
王爸爸和二婚老婆每天忙着种责任田,两个小孩全靠年近八旬的王奶奶照料。
看到这里我们就清楚了,王爸爸和王妈妈养儿育女的任务不仅没有完成,而且担子更重了。他们自顾不暇,怎么可能帮助加林和红梅带孩子呢?
方家和王家两边的老人都难作指望,加林老师和红梅老师又要上班,家里多出个小东西哪个管?就是这个非常现实和直接的问题,让两个疏忽大意的年轻人万分不情愿地、却又是无可奈何地做掉了他们的亲骨肉。
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