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3)
作者:
沈常青 更新:2023-02-28 20:35 字数:7579
��民,还是没有燃煤供应。愁眉不展之时,是好心的女校长关玉荣主动出面,找在花园镇派出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把加林和红梅的户籍所在地改为“花园镇中山街”,他们这才领到了一本红塑料封皮的“城镇居民生活用煤供应证”,每月享受七十公斤的平价煤炭供应。指标“当季有效,过期作废”,因此每个季度他们必须去花园镇煤炭公司买一次煤。
一季度的煤是四百二十斤,自行车是无能为力的。每次准备买煤时,首先得关注天气预报,确认有晴好天气之后,再去关王村的农家借平板车。通常情况下,必须提前一天把平板车借好,停在学校里,确保次日天蒙蒙亮时能够出发动身。从牌坊中学前往花园镇,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的话,可以抄近道走那些尺把来宽的田间小路,但拖平板车就必须绕道花园铁路技校,到官塘附近并入孝花公路,经过京广铁路线花园北道口,再才能进入花园镇中心,有七八里路的样子。
煤炭公司只有一个煤球厂,早上八点开门营业,但为了顺利地买到煤,必须提前去排队。加林和红梅(有时是加林和他的小舅子敬武)一般是五点钟从牌坊中学出发,拖着空板车到达煤球厂时,六点半左右。煤球厂的大门自然是锁着的,但门口的板车、手推车、三轮车已经排成了长龙。一看到那阵式,他们就特别灰心,有时真想打道回府,改日再来,但回去又得重新走那么远的路,又得去找其他老师换课,又得去还板车借板车,还不知道会碰上什么样的天气。
横下一条心,等吧!
煤球厂有两部蜂窝煤机,进入厂区后,买煤的人会自动地排成两列。当然,也有遇到一部机器出现故障、罢工停摆的时候,两列队伍又会重新并成一列。为了抢占比较靠前的位置,或者遇有不守规矩的人插队,就会发生争吵、对骂,相互推来搡去,甚至大打出手,搞得头破血流。
加林老师和红梅老师属于遵纪守法、遵规守矩的好公民,他们总是老老实实地排队。往前面看了看,似乎也井然有序,只是队列挪动的速度相当慢,每辆车主买煤的数量都特别大。原来,前面排队的人手里往往拿着好几家人的煤票,一个人排队,买好几家的煤。结果,还没有轮到他们,就到了中午十二点,煤球厂要下班了。蜂窝煤机的轰鸣声停了下来,没买到煤的人被赶出厂区,被吆喝到大门口重新排队。
可以想见,此时的加林老师和红梅老师是什么样的心情!
回家是不可能的,想回去吃了饭再来,这一天绝对不可能买到煤。他们只能顶着烈日再熬两个小时,等下午两点钟煤球厂重新开门。于是,加林继续排队,红梅去买馒头、花卷或者包子来充饥。正常情况下,下午是能够买到煤的。当然,如果遇到蜂窝煤机出故障等特殊情况,又另当别论。买到煤的加林老师和红梅老师,一人如老牛般地在前面拖,一人跟在后面推,回到学校时,太阳早已不见了踪影。
对于那些性急或者时间比较紧的顾客,煤球厂备有一套比较人性化的处理办法:直接出售没有加工的散煤。不过,煤票只能按七折供应,也就是说,一百斤煤票只能买到七十斤散煤,因为他们必须把本应掺在里面的泥土和水的份量计算在内。加林老师和红梅老师遇到课调不开,只能挪出半天时间的时候,通常会接受这种“不平等条约”。
散煤买回后,只能堆放在办公室门前的走廊里,用塑料薄膜盖上。等到周末不上课,并且有大晴天的时候,再来自己动手做成煤球。
这项工作可是高强度的体力活。首先得借助铁锹、铁撮和蛇皮袋,把煤全部搬运到操场上。再到校园外面的塘埂上去挖泥土,用蛇皮袋驮回,倒入煤中,用铁锹把煤和泥土拌匀。然后,拿着塑料桶去食堂门口的水龙头处提水。接着就是和煤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