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
作者:沈常青      更新:2023-02-28 20:35      字数:10654
��

  赵国栋又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神情显得有些忧郁,说话的声音也特别小。他首先对王加林最近一年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说王加林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干事创业积极主动,是行领导的得力助手。

  “从民主测评的结果看,你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市分行领导对你印象也不错,这次提拔的希望非常大。”赵国栋继续苍蝇嗡嗡般地说,“我已经向市分行推荐了你当支行副行长,当然,最终能否通过,还要看市分行党委。作为个人,我要提醒你的是,应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是不是党员,对能否得到提拔,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王加林连声致谢,说他近日一定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

  赵国栋又开始表扬王加林的文笔好,新闻敏感性强,写通讯报道来得快,报刊采用率高,不愧为支行的“笔杆子”,被省分行评为“优秀通讯员”,也是实至名归。

  听到这些,王加林不置可否。他不知道赵国栋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搞不清楚葫芦底下埋的究竟是什么药。

  早在牌坊中学教书时,王加林就显露出了在写作方面的才能,不过,新闻写作只是他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附属产品。因为小说散文这些纯文学类的东西太难发表了,而他又急于看到自己的名字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于是,就尝试着写通讯报道。没想到,他在新闻宣传方面的名气,很快就超过了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学校和镇教育组遇有需要歌功颂德的时候,往往会请他出山,撰写文字材料。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他曾把一位普通的民办小学校长“吹”成全国优秀教师。

  这位校长所在的民办小学,隶属于花园镇管辖,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办小学。两排相向而建的红砖瓦房,之间有一片空地和四个用石头和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没有操场,没有围墙。校舍千疮百孔,教室坑洼不平。学校校长也是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学校长,五十岁出头,从教二十八年,因为只有高小文化水平,多次参加公办教师录用考试,都没能通过,一直没有改变民办教师的身份。

  花园镇教育组领导很为他着急,因为这位校长工作还是很不错的,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当校长的时间,就有二十多年。既然考试不行,镇教育组就想另辟蹊径,推荐这位校长为地区优秀教师候选人,想通过评先来解决他的“民办转公办”问题。镇教育组把整理这位校长先进事迹材料的任务,交给了当时还在牌坊中学教书的王加林。

  领导如此信任,王加林自然也很卖力。

  他到这位校长所在的小学现场采访,又与校长本人多次交谈,然后开始闭门造车。一个星期后,材料初稿出来了,镇教育组领导非常满意,派人送到了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同样觉得材料不错,就报到了地区教委。地区教委把材料稍作加工,又推荐到了省教育厅。省教育厅最后把材料上报到了国家教育部。结果,本来作为地区优秀教师申报的这位校长,最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事实上,这位校长的从业经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也算不上桃李满天下的“名师”。所教过的学生中,最让他引以为自豪的,是一位高考落选后参军入伍的男生。这位男生随部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老山前线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后来上了军校,在军校结识某军区司令员的千金,并发展成为司令员的乘龙快婿。这位幸运的男生自此平步青云,官至解放军某部师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加林就抓住“民办小学教师为国家培养出将军”大做文章,这样一来,本来很平常的人物,一下子就变得不平常,甚至引人瞩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