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3)
作者:
平淡就是真 更新:2024-11-05 20:30 字数:4316
��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历史上寒山寺曾是十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寺前的和合太湖石,由寒山拾得首倡的和合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建的普明塔院,仿唐宝塔气势雄伟,结束了寒山寺六百余年无塔的历史。
刘天宇漫步走在周若兰的身后,欣赏着美人浅笑轻嗔的娇美,看得很是入神。
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钟面主体铭文,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整个钟体造型浩大、厚重、秀美。是一件反映当代中华梵钟文化的艺术珍品。
与大钟同时奠基的大碑,号称中华第一诗碑,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诗一首,在大碑的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一卷。
大碑上共雕刻有二十八条蛟龙。大碑矗立在一个水池中,寓意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寒山寺的布局与众不同:一反寺庙普遍朝南的惯例,它的庙门是朝西的。寒山别院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它终年绿满视野,苍松、翠竹、桂花、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映辉。
寒山寺的山门为何朝西?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过四个字:因地制宜。隋代开的大运河,至唐宋之际日益繁忙;苏州是水乡,庙门朝西靠河边,便于路过的商贾、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
西方是佛祖居住地。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切烦恼,庙门朝西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另外,按照五行学说,水能克火。历代寺僧以大运河的水来克火,所以历史上寒山寺曾太平了几百年。
然而。和尚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灾难。元未遭战火;明代两次火灾;清代也是两次,其中一次是战火。烧毁了这座古寺。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重建。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郁郁葱葱。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
景区山门是新建的,气势宏大。建筑风格是仿清陈夔龙修葺的山门。百年前陈氏所建的山门尽管也是三个门洞,但只有中间门可以通行,而其它门不可通行,称一实二虚。如今的山门三个门洞皆可通行,皆都务实了。
新山门正面中间门洞上方嵌寒拾遗踪匾额。门洞两旁刻有一幅楹联:寻迹一千年瓶钵,遁形石壁寒岩,於阊阖门外,别开胜境;化身三百首诗篇,飞锡西天东土,岂宋明之间,杯渡瀛洲。
两个小门洞上方刻有一幅集字匾额,左首为钟闻鹫岭,右首为路接天台。背面中间门洞上方嵌妙利宗风仿刻石碑,两旁亦嵌有一幅当代书法家撰写的楹联:船停半夜,渔火丹枫,来看六朝古寺,到如今疑是三千尘外界;霜落九天,寒山皓月,枕眠十里横塘,听此际依然百八静中音。
左右两个门洞上方匾额左首为谈经地,右首乃选佛场。刘天宇和周若兰从照壁两边的大门进去,经过一片阔地,就是寒山寺的山门。山门口两旁各有一尊石狮,活灵活现、威风凛凛,镇守在寺院门口。
石狮旁边分别长着一棵古老的樟树,犹如两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站在门口笑迎八面来客。山门上方挂一匾额,上书古寒山寺。
两个人悠闲的迈进殿门,迎面是鎏金端坐,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像前有寒山寺法师撰写的对联:大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