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新年纳余庆(2)
作者:牧童骑神牛      更新:2024-11-06 02:09      字数:2456
��后,老百姓哄抢碎牛的散土,认为“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

  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

  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

  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春牛在迎春仪式中为主角。旧时历书和汉族民间木版年画上,常印有春牛图案,大体都是按古时“打春牛”的情景描绘,寓意迎春天,农事始,五谷丰。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

  《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提到立春,不得不提到春联。而中国历史上第一副对联的出现,颇有意思。

  现存的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

  孟昶名字里的“昶”字,读作“厂”。

  《说文解字》说:“昶,日长也。”意思就是白日很长。这个字的组成,左边是一个“永”字,右边是一个“日”字,引申为一直有太阳。皇帝都自视为天子,孟昶这名字,显然是希望他和天上的太阳一样永远长久。

  可惜的是,名字没给孟昶带来好的运气,很不幸,他做了后蜀的最后一任皇帝,在位30多年后,最终被北宋灭亡。

  孟昶只好带着如花似玉的花蕊夫人投降了宋太祖赵匡胤。

  就在投降前的那个春节,孟昶突发奇想写下了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而这幅春联却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这春联的第一句的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意思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能长久过着春天般的日子。

  命运有时候就是爱捉弄人,越是想得到的东西,就越是得不到。

  这话用来形容孟昶再合适不过了。别看他这副对联的意愿很好,可是,命运偏偏就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后人认为,这副春联简直就是一个不祥的预言。一语成谶,这是孟昶做梦也想不到的。

  上联:新年纳余庆。后蜀灭亡之后,这个曾经的国家就变成了北宋的属地,按理就要派地方长官,因为战争刚刚结束,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就派了一个临时长官,而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吕余庆。

  于是,孟昶的这句“新年纳余庆”上联,就变成了“在新年迎来了吕余庆”。

  更要命的还是下联:佳节号长春。据《宋史·本纪第一》记载:“己未,宰相表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己未年的一天,当朝宰相向皇帝奏请以阴历二月十六为长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