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海底勘探()
作者:八月风起      更新:2019-11-07 03:05      字数:9672
  海底勘探非常麻烦,还非常烧钱。

  一般的海底勘探方法就是人工制造地震波,然后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海底地质构造进行分析,最终建立起三维模型。

  别的不说,工程勘探船光一天油费就几十万。

  为了制造地震波,需要把压缩空气枪放入海水中。

  为了检测地震波数据,需要把压电地震检波器布置到海水中。

  以前用的方法时长长的拖网,把采集电缆和水鸟放入水中,利用采集电缆接收各岩石层反射回的不同特性的地震反射波。

  但是这只限于浅海,因为海水会对地震波检测造成极大的误差。

  勘探深海就需要把压电地震检波器尽量放到海底,越靠近海底数据越准确。

  这就需要载人潜水器了。

  华国以前用蛟龙号时,下潜一次设备成本就超过200万,每次航次十几次下潜,然后需要保养维护,再烧掉五六百万。

  当发现某块地表可能存在油气田时,还要下钻头进行测试。一套钻头又是几十上百万,如果测试失败,这钻头钱又算白白浪费掉了。

  另外,蛟龙号的体型很小,载重有限,用于采集海底物质的重力柱容量有限,好不容易下潜一次,很快就要上浮,这就更浪费了。

  所以,就有了蛟龙二号。

  对于这个项目,江远实际上参与不深,他只是做了两件事。

  一个是在国家上层允许的情况下设计了一块‘深海用超级电池’提供给蛟龙二号,把蛟龙号的110千瓦时的蓄电池提升到了120万千瓦时,简单粗暴地解决了能源问题,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富裕。

  另一个是用科技定向进化强化了地震波分析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海底地质成像的准确度和速度。

  于是,蛟龙号脱胎换骨了!

  当时,江远拿出超级电池--其实就是包上外壳的能量结晶--的时候,蛟龙号项目组简直疯了。

  同样的体积,差不多的重量,电池容量提高了1万多倍,这还是电池?!

  这是核弹吧?

  他们这才明白过来,怪不得江远要卖掉新型锂电池技术,国家还没意见,原来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技术!

  后来,江远又把地震波分析技术提高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时,蛟龙号的工程师看江远的眼神就如同看神一般,崇拜到了极点。

  当然了,江远给他们的只是电池黑盒,不论如何都不准拆开的。

  有了这种电池,无数技术难点都不再困难,工作效率极大提升。

  原本的蛟龙号能在海底作业10个小时,现在肯定可以增加无数倍。

  另外,电池不足导致载重不够,载重不够导致重力柱小,最终导致蛟龙号不得不频繁下潜上浮的问题,现在也解决了。

  甚至连成本都极大降低了。

  蛟龙号每次下潜时其实是帮着一块上吨重的铁块的,然后再上浮时松绑,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电能消耗,但是非常烧钱。

  一个航次,上浮下潜十几次,就要扔掉十几吨铁块。

  现在不需要了,电能是绝对充裕的,直接用电机推动上浮下潜就行,节省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