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二部分完成前的一些话(2)
作者:八无和尚      更新:2022-12-21 15:12      字数:2890
��无非有三种情况,一是象书友说的,明里不动,暗中却支持李世民。可问题来了,连长孙无垢都亲自上阵激励造反将士去了,可见李世民当时并未得到朝中重臣,特别是武臣的支持,史书中也可查证到,当时参与事变的,无非数百人而已,也就是说李世民那时手中的兵力是捉襟见肘的。如果李靖、李勣真的支持李世民,不用动用军队,只要派府中府卫,甚至不用派府卫,每人调几十亲兵,都能极大的支持李世民了。

  而且,当薛万彻、冯立等人率太子府、齐王府两千兵马进攻玄武门时,李靖、李勣如果支持李世民,就该派兵阻拦才对。

  莫非二人仅仅是心中支持李世民,其实把不得李世民那几百人马被两府军队歼灭?

  二是李靖、李勣心中是想动的,当然动也不是支持李世民,而是平乱。可他们没有等到李渊的命令,玄武门之变就因李建成、李元吉的死亡而结束了。

  这或许才是二人心中最大的遗憾,因为他们没有阻止这场惨剧的发生。

  可事实上,李渊不是不想下令平乱,而是他一早就被李世民控制了。

  而到李建成、李元吉死亡后,李渊就无心平乱了,三个嫡子死了两,难道还要再杀最后一个嫡子吗?

  这符合一个父亲的心思,更符合一个皇帝的心思,家业毕竟需要传承。

  可李渊显然没有想到李世民在弑兄杀弟之后,还会血洗两府。

  这已经超过了李渊心中的底线。

  可这时,李渊就算想平乱,也力有不逮了,因为就因他的诏书,京城内几乎所有军队都到了李世民控制之下。

  所以,李靖、李勣自宫变发生起,就不可能等到李渊的勤王诏令。

  李渊的最后一程,也并非如史书中说得那般恬静。

  如果真是恬静,李世民也不会因大半年不去探望李渊,而引得马周等人的上疏劝谏。

  李渊也不会从宫城中搬到宫城边的大安宫去,一住数年。

  以至于魏征等人上疏,谏言李世民为李渊修缮大安宫。

  综上所述,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关系,绝非外朝使者进见时,表现出来的那般融洽。

  三是李靖、李勣不想参与宫斗,所以选择坐视不理,他们效忠的是李渊、是大唐,而不是李建成、李世民或者某个皇子。

  综上而言,和尚想说明的是,以李靖、李勣的心性,绝不会效忠一个弑兄杀弟囚父的人,之所以还在为朝廷征战,一是暗中维护被囚禁的李渊,二是效忠大唐,尽自己的本分,三是到了那个时候,李靖、李勣就算想有作为,也已经没有了拥立的对象,因为李建成的所有儿子都死光了,难道让他们自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继续效忠朝廷,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就象其余李建成旧部,魏征、王珪、罗艺、韦挺、薛万彻、冯立等人都一样继续留在朝堂,效忠新皇李世民,难道说,他们都是“三姓家奴”?

  所以,继续效忠新皇,并不代表着玄武门时就是支持李世民的。

  另外还有一点,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时,才28岁。

  也就是说,他在李渊晋阳起事,才19岁。

  而当时李建成已经是28岁了,是世子。

  立嫡立长的观念,传承了上千年。

  而李渊建国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