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来点有用的(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09      字数:6099
�,能力不强,但吃苦精神还是有的,毕竟是部队首长教育出来的。”班长谦虚中带出“首长”两字,也是影射将军,普通恭维说法罢了。

  多好的台阶,溜滑自然。大家走也有理由,别也有意义。

  送客出门时,鲍老板早已将几样新鲜水果装入车上,将军及贺处长推辞,鲍老板说到:“上宾来访,晚生酒席粗陋,上宾离别,晚生只有本山自产水果奉送,本来就很惭愧了。如果将军不要,我今晚无论如何是睡不着的。”

  勉强收下,主要是,为鲍老板健康帮忙,得让鲍老板睡个好觉不是?

  上车之时,班长向贺处长提议:“处长,今日将军微服私访,可否让我给将军当一回驾驶员,也圆我多年梦想?”

  贺处长没来得及回答,将军就说到:“好,小陈开车,我就坐你一回。”他先上了陈班长的车,我只好打头开车带路,贺处长的军车在最后。三台车绕行在山路上,算是一个车队了。

  排面,这个词在社会上部队各有其含义。在部队进行队列训练时,指挥员经常说:“保持排面!保持排面!”,这个排面不是面子派头的意思,也与面条面粉无关,是指一列横队的整齐度,也就是横队先进时所有队员保持的那条直线。队列训练,就是从训练排面开始的。我们看阅兵时那样大的方队,也是由若干排面组成的。当然组成后,排面就有横线、竖线、斜线的讲究了,因为从线变成了面。

  排面在社会上,主要是指派头、场面,体现某种社会地位和讲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铺排体现面子。

  清朝时,有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多年,写了一本《中国人的性格》,他说,中国人大多并不真正信仰宗教,如果说他们还有宗教的话,那就是:面子。

  面子思想从何而来?为什么要面子?其实中国几千年超稳定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等级亲疏划分严格的社会。夏朝政治的传说,记载在《禹贡》之中,对国家管理按距离国都的远近,分为五服,每向外扩张五百里,就与中央疏一层、管理就松一层,赋税也就少一层,五服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五服共二千五百里,估计,那也是四千年前中原王朝影响力的极致了吧。对政治按距离,对亲属按血统,也可要为五服,是丧葬仪式上五种不同亲疏的丧服制度。行业分三六九等,大类也按从高到低的档次排列:士农工商。

  虽然一次次农民起义,一次次改朝换代,等级中的人换了,但等级制度却永远不变,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社会政治管理的方式有关。在中国这个多名族和地理系统区域分割复杂的国家,没有统一的强大的中央集权,是无法维持国家治理的。中央集权造成中央管理内容的庞杂,事事都要管,则能够有效管理的对象数量就非常有限了。以军队为例,通常说,一个人如果要对部属实施全方位管理的话,那他最多只能有效管理到7至10个人,再多了,管理的有效性就不足了。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出部队编制的大致水平。如,一个班10个人,也就是班长全面管理9个人,要管好也不容易。一个连队9到10个班,一个团9至10个连。这虽然是从实际检验的有效性产生的,也与一个首长有效管理部属的数量有关。

  所以,从管理学上说,集权制度的能力限制,造成等级制度的必须。

  中国人并不对来世有过多期盼,现实的成功就够他们忙的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流动,就是人生的成功。但这种成功必须在人群面前体现出来,因为你提升的层次根本目的是影响力达到更大的人群,这就有了排面的需要。比如小苏,由穷人层级跃升为富人层级,必须要在老乡亲属中体现,如若不然,就如楚霸王项羽所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