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研究下生活(3)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2      字数:6062
emsp; 我那领略过幸福而又匆匆离去的母亲,酒,估计是你对生活的最高领悟了。在北京,那红酒是不适合你口味的,但你却喝出了幸福,因为那是儿子孝敬的啊。在温州,给你的茅台你舍不得喝,有了外来的客人才拿出来,那是你对待客人的热心,其中也有炫耀的成分,那是你儿子孝敬的啊。

  但我今天能给你孝敬什么呢?当我来到四川,见到这么多好酒,而你却享受不到了。飨餐!

  除了饮,就是食了。四川人的吃法是多样的,但人们更喜欢的是,在创造新吃法中体验快感。

  虽然川菜也有传统菜式,比如回锅肉,从选材到除水到切墩到炖煮到火候,全面考验厨师的基本功。但新菜品的产生,却依然层出不穷。

  其中一个光辉的例子,就是苏东坡了。他创造的一些吃法,几乎成了全中国的传统。比如东坡饼,其实就是油炸面食的一种做法,只是形状不同,而显得有艺术想象的空间,借上东坡先生的名气,流传了下来。东坡肉,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名菜了。其实当年苏东坡发明它的时候,正是倒霉的时候。没什么宫廷佳肴了,没什么珍馔佳馐了,皇帝要打压他,要羞辱他,他的亲人受牵连,他的名称受辱骂,他的生命有危险。

  皇帝不杀他,只是为了羞辱他,皇帝想看他哭,皇帝认为这事很简单。

  为了不让他回四川享受故乡风情,不放虎归山,皇帝偏不让他辞职回乡。从副国级贬到副科级,并且不让他在一个地方久居。让他漂泊,让他贫穷,让他举目无亲,让他走投无路。

  他没有随从了,他没有厨师了,他甚至没有菜了。

  但皇帝想错了,皇帝没有想到一个四川人,天生幽默,是不会轻易哭泣的。能攻心,才反侧自消。皇帝对四川人不攻心,专攻其身,没有用的。对于四川人来说,只要饿不死,他就会生活。

  况且,这是一个艺术化生活的极品,他是苏东坡,皇上岂是他的对手?四川人大官出得少,也许是看不起大官的传统吧。苏东坡连皇帝都瞧不起,当官有什么生活呢?

  苏东坡艺术的才华,可以转移到饮食上了,在饮食艺术的创造上,每个四川人,都是专业选手。前后赤壁赋,都与饮食有关。只要有酒啊,我还怕谁?

  “酒酣胸胆尚开张”!

  在这种形势下,没有菜,他就自已种,四川人种菜,也是专业的。好不容易得到一块肉,不能浪费了,全把全部的智慧和情感,倾注到这难得的食材上来,把所有的美好与想像,添加到这漫长的烹饪上来。文火细煨,这漫长的等待与守候,美味的东坡肉就诞生了。

  我在想,在那寒冷的夜晚,在孤独的异乡,守着咕咕着响的肉锅,享受这声音、香气与即将到来的美食的美好,苏东坡一定想让这种等待,长些,再长些,所以,才把肉炖这么久,他只是在延续吃的幸福。

  川菜流行的菜品,大多没进过宫廷,也仿佛难登大雅之堂。就算最有贵族范的菜“宫保鸡丁”,发明出来也不过百年。宫保算是个官职,四川总督是安徽人,他创造菜品的习惯,怕也是来四川后被同化的,他喜欢花生,也喜欢鸡肉,综合起来,成就了一道名菜。

  川菜的最大特点,除创新以外,就是平民化与生活化。

  风靡一时的重庆火锅,不过是船夫等穷苦人发明的。当时,川江上大量的船工,苦力艰辛。来到重庆码头,当然想吃点高热量的动物食品。当时的重庆码头,也算不屠宰场和清洗场。当时的人们,一般不吃动物的内脏,比如肮脏又难以清洗的牛肚。

&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