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自由与杠精(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5      字数:6107
 底线与顶点的反复试探,不仅会丢失所有成果,而且永远无法在心理上取得自由。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自我意识缺乏的人身上。一般来讲,这种自我意识,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大致有谱了。因为如此多的试探和徘徊,给自己的定位也比较明确了。但为什么有的人,都成年了,还改不了杠精的习惯呢?

  一是没完成定位,二是不甘心。没完成定位的,主要是接触面太窄,我就是其中一个。比如原来在乡中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成绩不错,也看了一些书。等到了县中,与二娃和他同学相比,才知道,自己看书之少、成绩之差,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在大学时,在部队时,我不跟任何人杠,因为知道自己不是天才。我只是努力跑,一断提高自己的名次而已,这是我能做的最明智的选择了。

  没完成的,还有眼界太窄的原因。写了几句诗,就觉得自己是诗人,当他读了唐诗宋词之后,当他读了海子顾城之后,就不会这么想了。书,就是那个高地,可以让你确定你在人群中的位置。圈子和生活环境也有高差,出生低微的我,知道自己的出生海拨不高,所以能够宽容自己的渺小。

  不甘心的,是另一种状态。也就是实力跟不上欲望。对自己定位过高,企图通过一两次冲刺来证明自己超过很多人,这种杠普遍见于底层。他们喜欢寻找自己过去的某个事例,来证明自己不同凡响,至少与大人物是相等的。

  “过去,某人,别看他今天人五人六,当年打架,还不是我手下败将?”

  “某人有什么了不起,他跟我同岁,他生下来时才五斤重,我生下来,就有七斤。”

  这种没油盐的杠,在街边喝散酒的地方、在烧烤喝啤酒的时候,总能听得到。

  以上所说,是自我意识不明确造成的杠精。

  下面所说,是不原谅自己的平凡所造成的杠。这种杠,有时不是对人,有时更多的是对自己。

  小时候,我们都会认为自己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意识是正确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种独特意识如果被狭隘地理解,认为自己是伟大的,这就很麻烦。

  年轻人,总有很多梦想,仿佛世界专门为了准备无数种可能。当你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选择,就等于付出了许多机会成本,就等于放弃了好多其他可能。哪怕你长到顶端,也只能是一片树叶,不可能同时是一整个树木的所有叶子。

  由无限可能到唯一一片,是从光荣到平凡的落实。这个过程中,渐渐宽容自己的平凡,其实是承认独特性的最好答案。但是,有的人总不宽容自己,总认为自己可以是最高的那片树叶。其实,在枝桠的每一个分岔时,你就离最高,越来越远。

  好吧,你能够争取到一片阳光,已经是成功了。你妄想争取到整个太阳,内心的烈火会焚毁你的生活,将自己的情绪烧烂。

  我自己小时候,本来在学校的好成绩,给了我鼓励,我有一种自命不凡的气质。但是在同样优秀的二娃面前,他给了我一面镜子,让我觉得,我只是优秀者之一。后来,母亲的离去,把我卑微地甩在地上,我又觉得自己是最微不足道的尘埃。但二娃的陪伴,又让我或许有些勇气,让我看到,自己至少还不那么差。

  感谢母亲,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卑微的变通人。感谢二娃,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班长就不同了。他成长于一个正常的家庭,他在学校不突出,在村里不突出,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他没有原谅不原谅的问题,他从始至终,都把自己当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