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聪明人这事(4)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6 字数:6108
�有杜甫的诗歌为证,也有高适的诗歌为证。当年,高适在杜甫面前并没有居高临下,杜甫也没有卑躬屈膝,他们仍然如朋友如兄弟如知音,二者互有唱和,还是很讲感情的。”
小苏端起一杯酒:“看样子,我对友情还不至于太灰心。来来来,我们三个为这友情,干一杯。”
李茅喝完酒,很诡异地说到:“有一天,我是说假如,我们三人如他们三人一样,那么,谁是那个倒霉的李白呢?”
小苏看了看我们两个,突然用手指着我,说到:“当然是才气最高的庄哥了。”
李茅说到:“如果按科举成绩,我最好,按才气来说,当然是庄哥最高,庄哥,你不要有意见啊。”
“你们真敢往上捅词,兄弟们,我们三个比作那三个,也真大胆,人家即使不叫天才,至少也叫人才,我们三个,只能算人口!”
这话估计让小苏产生了联想,他随即问了个新问题:“要说聪明人,我以前就觉得读书人中,苏东坡是最聪明的。那么问题来了,像苏东坡这样的全能天才,他与李白比,究竟谁更聪明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啊,我还真没想过。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说到:“小苏,你这个问题没答案,因为你问题错了。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当然也有不同的特点。虽然王安石说过,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五百年才会出现一个。但是,不能因他一家之言,就断定他比李白聪明。如果要准确地说,他们在写诗这个问题上,都是当时最聪明的人。”
“难道一点也不能比较吗?”小苏还不甘心。
“天才的产生,除了与自身的聪明程度有关,还与他所处的时代际遇有关。要说李白表达了中国人内心渴望自由的一面,杜甫表达了中国人家国天下的一面,那么苏东坡就表达了人格独立的一面,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系的。”
“他所处的北宋,是中国文人最好的朝代。因为宋朝有个不成文的习惯,不杀文人。当年苏东坡在政治上受改革派排挤,还得罪了当朝的皇帝,在其他朝代,就是死路一条,但在宋代,他却奇迹地活了下来,这是时代给他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他受到的待遇,也是其他文人没有的。当年皇帝贬他,目的是故意羞辱他,想看他的投降和狼狈,这皇帝也好玩,不杀他,只是想在心理上战胜他。结局呢,皇帝败了。苏东坡以自己旷达的精神、独立的人格,成了永远在精神上不倒的英雄,给后世文人树立了标杆。”
李茅把杯子转来转去,若有所思。我知道他原来看不起文科生,现在,我要纠正他这个观点。
“苏东坡所做出的表率是有巨大意义的,他是第一个完全摆脱文人与官场两元联系和对立关系的人,他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精神空间。以前,虽然李白也写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这种人文精神的树立,只是相对于官场世界的对立面存在的。”
“如黑与白,互相有概念的对称,才能矛盾性地存在。陶渊明是逃避法,屈原是反抗法。高适是融入法,杜甫是批判法。也就是说,读书人原来有两件事,一是当官,所谓以天下为已任。要么是批判当官的,显得自己高风亮洁。大家想想,离了当官的这个背景,文人的独立话语在哪里呢?”
“有出世思想,比如当道士或者和尚。”李茅敏锐地注意到这点,说明他逻辑思维能力起了作用。
“那是思想的事,与精神世界还是有区别的。在现实生活中,苏东坡告诉我们,还有一种玩法,文人,既可以与家国天下无关,也可以与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