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发散与内卷(4)
作者:
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6 字数:6079
��会给你设置一个数量上的限制。“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是描写阿房宫美女的遭遇,也说明,皇帝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
第二是,审美边际效用递减。什么女人才是你看得上的美女,即使这人是世界小姐,看多了,也觉得平常。不要说美女的衰老,就是不衰老,你看久了,兴趣也就弱了。她们带给你的快感,会越来越差。更不必说,你男性功能的衰减,这一绝对事实了。
所有被欲望牵引的人,稍不注意,会让欲望占满你的心,与其说是心的奴隶,不如说是欲望的奴隶,失败就是必然的。
那么,内卷化的人生又怎么样呢?从数量来说,它仿佛是弱者的专利。比如行动能力受限的人,他活动的空间与他人涉及很小。比如智力受限的人,他交流的余地与他人与世界的交集不多。
最极端的是自闭症患者,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旁人无从得知他们的悲喜,毫无道理地怜悯。
但有时,这种内卷的人,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往往突然间,让人大吃一惊。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有一个许三多的人物,让我有点感觉。这种人在部队,你如果当过几年兵,总会碰到那么一两个,他们在特殊时期爆发的能量让人刮目相看。
他们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他们仿佛是内卷的人,他们内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方向,但这个方向始终不变,以至于积累到一定程度,如同满弓的箭,直刺目标。
发散型的人,最怕失去本心,形成“貌似四面出击,实则一盘散沙”的局面。而内卷的人,往往可以达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略目标。
我们在打坐时,是不是在屏气凝神中,将心的力量和关注点集中到一个点上,也能够使自己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以积累出巨大的心灵力量呢?
还是那个逻辑,通过找到自己,才能成为自己。这种内卷化思维,是不是也是找到自己的一个办法呢?
我想到关于苏东坡临终的另一个故事。说他当时即将临终,请来他的老朋友,一名高僧。
要知道,苏东坡是人佛教信仰的,他号称东坡居士,居士这个名称,就是佛教专有的。如同今天的妍子,她也认为她是居士。苏东坡也写过许多佛教意义的诗文,也可以看出,他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
当然,以如此聪明的人,他只要感兴趣的事,都会做得不同凡响。
但他在临终时对三个儿子说的话,一方面表明了他临终时还对佛教信仰抱有期望,另一方面,或许是在安慰自己,死后的灵魂有一个好的去处。
但从语气上看,他似乎对自己死后的灵魂,并不把握。
找来高僧朋友,就是要他给予临终的指导,以企获得宗教的指引和力量。这位高僧让他默念佛号,但苏东坡自己知道,自己做不到一心不乱地念佛了。
临终前巨大的痛苦和恐惧,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如果你体验到了,你也没机会说出来了,这是人生最后的体验,外人无从得知。
高僧批评他,你念佛这么多年,都做不到一心不乱,临终需要得力的时候,用不上力。那么,你相当于白念了。
这是对散乱者最大的警告,如果真有佛教所说的灵魂存在的话。
一心不乱从哪里来?排除超常智慧的情况,作为我们普通人,经验告诉我们,从长期的训练中来,从养成的习惯中来,从坚定的信仰中来。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