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有三条出路(4)
作者:洪山诗人      更新:2024-11-16 23:16      字数:6074
我想到,朱先生教我的周天循环法,是不是也是利用这一个路数呢?海底这个穴位,究竟有多少意义我不知道,但最直接的意义,是与性有关。气在丹田聚焦,形成力量后会自动抵达海底,这是我自己亲身的体会。

  将海底这股力量,用思维加以利用引导,向上到脊椎到头顶,达到身体内部气机循环通达的目的。我不知道我的解释对不对,但我身上的效果,却是对的。

  但是,这种利用,却不适合我现在这个状态。我也试过几次,当它起立后,不强行释放,它是不会坐下来的。如此倔强的压迫,让我日常坐立不安。

  当然,另一方面,南先生在书中也说过,这是人有生机的表现。心如死灰相对应的,是形容枯槁,那是将死之兆,没有前途的。

  最后一条出路,是道家的另一种描述,这种描述经常在道家经典里看到,但南先生在讲述中,着重强调了一番。

  “炼精化气,炼气入神,炼神还虚。”

  这就是转移法。将精专移到气的状态,将气引导入神灵,将神灵还归虚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这个操作过程,还比较繁复。以我打坐的实践来看,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

  第一步,将这种精,或者说这种性力量,变成气。这个变换过程,是以发热为前提的。精是液体状态,只有加热后,才会变为气态。也就是说,发热,是炼这种功法的基础。

  我确实有发热的现象。这是不是佛家所说“暖、顶、忍”中的暖的现象呢?如果是,那就值得兴奋了。

  当年,关于米拉日巴的记载中,有一首歌谣,传颂着一个故事。他当年在雪山的洞中修行,几乎没穿衣服。他的姐姐和未婚妻上山探望时,于心不忍,想给他几件衣服。但他却在歌谣中说,我如果没有拙火,怎么能够在这极寒的地方,生活这么久?当然,他还说到,我仅靠这些草木苔藓为食,也可以维持生命。

  从歌谣的本意来看,他已经彻底解决了食的问题,解决了生存的问题。里面有一个词叫“拙火”。在有关藏传佛教的理论中,确实有一个功法叫做“拙火定”,这种功法成熟,基本没有寒冷可以侵袭到他。

  那么,这个拙火,是不是能够将性冲动的精,化为气呢?如果能,那么就说明道家的某些理论与佛家有相通之处。

  第二步是炼气入神,这就更神秘了。神是什么,我大概只能理解为神明,精神,神气。总之,它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这种气的能量,能够主宰或者推动某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所展开的境界,恐怕不是我等凡夫所能够猜测的了。

  第三步,炼神还虚。按道家的理论来讲,无,是世界的本体,表现为虚。我们从无来,以虚的状态而无处不在。如同空气,永远弥漫于我们身边的空间。将精神回归到本体,你就同本体一样了,这就是得道吧。至少是悟道的境界。

  如何还?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还?既然是虚空,那就没有一定的方位,既然没有方位,那向什么地方还?

  难不成,凭空消失就叫还了?那就突破了物质不灭定律了。或者说,精神不是物质,但精神已灭,我何在?我不在,修道何用?岂不同于自杀?

  我既搞不清楚对象,也搞不清楚目的,还搞不清楚方法。那么,这种思考和揣测,就变得毫无意义。

  面前摆出了三条路,但每一条,都没有下脚处。

  而问题,我身体和心理现状带来的困扰,总是顽固地存在。